<s id="otx7r"><sub id="otx7r"></sub></s>
    <ol id="otx7r"></ol>
  • <strike id="otx7r"><blockquote id="otx7r"></blockquote></strike>
    1. <strike id="otx7r"></strike>

      <strike id="otx7r"></strike>

        學者 | 揚之水 認出《金瓶梅》中那些器物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記者 徐梅 日期: 2018-05-16

        揚之水將文史材料、雕塑繪畫,及她在各地博物館所看到的實物比照分解,讀后令人恍然大悟

        名物學家揚之水今春連發三本新書——《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李煦四季行樂圖>叢考》,以及《物色:金瓶梅讀“物”記》。這也是她十多年來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奔走于國內外博物館、打通案頭之詩與有形之物的一個學術成果“特展”。

        文雅圖精,兩相對照,乃讀者之幸。對她來說,卻是案頭工作一分不能減少的同時,又多了四處看展“物色”實物的線下工作。

        “物色,也有一個意思,就是四處尋找,一邊閱讀圖錄,一邊到博物館向實物求證我的閱讀判斷,這樣做下來非常有收獲,體會到博物館參觀的種種好處?!??

        二十年來她和老伴兒從國內到境外,從東南亞到歐洲、北美,跑了許多博物館,擴展見聞、搜集資料。她說自己從來不趕潮流,“但是這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逛博物館,我的確是走在了潮流前面,稿費和退休金都砸里面了?!?/p>

        “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什么用途?”揚之水說名物研究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她從文物學家孫機先生那兒師承的工作方法,她希望讀者也以此來檢驗她的研究,且能夠更多認識、尊重名物學研究的知識含量和學術價值,“我經常覺得有些讀者其實沒明白我在做什么,他們的注意力放在我的文字或者我所挖掘的古人的風雅生活上了,但這不是我工作的真正價值?!?/p>

        “詩和物本來就是水乳交融的依存狀態,但這些知識在歷史的長流中分散了”,“定名與相知”,是她為自己的研究制定的目標。

        對歷史文化遺存的認識,需要從命名開始,此謂“定名”。定名涉及文學、歷史、文物、考古等多個學科的信息和知識?!跋嘀眲t是在定名的基礎上往前一步,明確某器某物當時的用途與功能,在“文”與“物”或“文”與“史”的碰合之下,讓某個時代的“詩”與那個時代的“物”“重新聚攏”,“完全融合在一起,能夠互相說明,甚至是不用說明,因為它們原本就是一體的?!?/p>

        每一個聚攏的瞬間都是一束光,照亮已經消逝卻又確定無疑的某個生活場景,“細節歷歷,伸手可及”,考證解惑,她以這種方式在詩與物之間游走,重溫古典,“充滿好奇,充滿激情”。

        ?

        “真好比是明代首飾的一個小型展銷會”

        《金瓶梅》里的金銀首飾,是揚之水名物研究的入口,當年她寫給孫機先生的第一封信,就是請教關于?髻的問題。

        按照孫先生的要求,每研究一個問題,就要囊括所有文圖資料,做一個相關專題的資料“長編”,“過去都是搜集整理出來,一個專題放進一個大牛皮紙袋子里,現在家里還有好幾箱。后來都是電子文檔了,調用的時候更方便,但案頭工作的方法一直沒有變?!?/p>

        她的家也一直沒有變,只是又添了一整面墻的書柜,腳上還是那雙久洗泛黃的老式白球鞋,八年前拜訪時她便是穿著這雙鞋來幫我開門的?!斑€是有變化的,以前每天早晨3點半起床,現在遲了些,4點才起來?!?/p>

        ?

        ?

        她驚人的產量源自專注和自律,早起打坐一個小時,便開始案頭工作,早餐后寫40分鐘小楷算是小憩。從不午休,不看電視也不遛彎兒,因為“沒那需要”,晚上9點半準時上床休息?!安怀鋈タ凑褂[的時候,在家都是這個作息?!睋P之水這兩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國古代金銀器史》的準備和寫作上,計劃用兩三年的時間完成。

        ?

        ?

        《物色》是她擠出時間完成的一本書,“這個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處,進去以后眼界境界就越來越擴大了,隨著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初始我感興趣的這個點還始終保持著興趣,也就不想輕易放掉?!彼e累了一本厚厚的《金瓶梅》名物研究長編,《金瓶梅詞話》中提及的不少物事,她此前在《奢華之色》第二卷《明代金銀首飾研究》以及《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中都曾辨析研究過,手上的材料完全可以出一本圖文并茂的詞話名物詞典。

        但她向來不喜歡做別人做過的東西,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多年前出過一本《金瓶梅鑒賞辭典》,其中已單列了《陳設器用》,“我可以做得更細更全,再加些圖,只是這樣也沒什么意思?!?/p>

        《金瓶梅》名物研究是她“心愛的一個題目”,這一回她想要從一個自己思考得最為成熟獨到的切口來呈現,“做得精一點兒”,聚焦在與敘事關系最密切,“也就是貫穿故事,跟著故事走的這些物事上?!?/p>

        初衷仍然是要“解決問題”,“這也是孫先生跟我說的,他說,‘如果你這一篇文章沒有問題,就只是一個敘述,你不用寫,這沒意思!這種文章誰都能寫?!谟谇笾?,獨立思考,這是我跟老師學到的,我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解決問題的,哪怕一個很小的問題?!?/p>

        “物”與“色”的關系,即一器一物與小說中人物命運草蛇灰線的關聯是她這次要解決的問題,她在《物色》小引中寫道,“以物色串聯情色,是《金瓶梅詞話》的獨到之處,運用之純熟,排布之妥帖,中國古典小說中幾無他作可及。如果說作者的本意是在‘物’與人的周旋中宛轉敘事,那么數百年后我們得以借此辨識物色,進而見出明代生活長卷中若干工筆繪制的細節,也算沒有辜負《詞話》作者設色敷彩的一番苦心?!?/p>

        ?《金瓶梅》研究汗牛充棟,自然不曾忽略小說中物事的妙用,但那些繁雜的器物究竟是何色澤質地紋樣細節,沒有專業知識儲備是難以道明的,且看《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

        那來旺兒一面把擔兒挑入里邊院子里來,打開箱子,用匣兒托出幾件首飾來,金銀鑲嵌不等,打造得十分奇巧。但見:孤雁銜蘆,雙魚戲藻。牡丹巧嵌碎寒金,貓眼釵頭火焰蠟。也有獅子滾繡球,駱駝獻寶。滿冠擎出廣寒宮,掩鬢鑿成桃源境。左右圍發,利市相對荔枝叢;前后分心,觀音盤膝蓮花座。也有寒雀爭梅,也有孤鸞戲鳳。正是絳環平安珇珊綠,帽頂高嵌佛頭青。

        揚之水說這一段“真好比是明代首飾的一個小型展銷會”,“這些看似眼花繚亂的描寫,辭藻之外,其實夸飾的成分并不多,且幾乎都能舉出與之對應的實例?!?/p>

        揚之水當年不明白的“?髻”,是明代女子戴在發髻上的發罩?!段锷防铩督鸾z?髻重九兩》一文中,揚之水從李瓶兒拿給西門慶的一頂九兩重金絲?髻起頭,雙線交織,一條線準確地分解?髻、九鳳鈿的質地、紋樣及全套頭面的插戴方式,另一條線順著小說敘事聚焦“金”“瓶”“梅”三個女人與這幾樣物事的關聯。

        熟讀《詞話》,古代金銀器多年的知識儲備也了然于胸,揚之水落筆精準迅捷,仿佛以“?髻”為關鍵詞,一鍵搜索,就從第二回推進至第九十五回,在《詞話》堆積的海量日常場景中定格一個個瞬間——

        第二回潘金蓮“頭上戴著黑油油頭發?髻,口面上緝著皮金”。及至第十一回,她做了西門慶第五房,“家常都戴著銀絲?髻,露著四鬢,耳邊青寶石墜子?!?/p>

        二十回,李瓶兒聽西門慶說上面幾房只有“銀絲?髻兩三頂”,便覺得自己那頂九兩重的金絲?髻太過炫耀,“我不好戴出來的。你替我拿到銀匠家毀了,打一件金九鳳墊根兒,每個鳳嘴銜一掛珠兒,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迸私鹕彅r著西門慶,想要占些便宜,“把剩下的好歹你替我照依他,也打一件九鳳甸兒?!?/p>

        及至第九十五回,月娘從薛嫂子口中聽說春梅要打幾樣首飾,其中就有一件前文所述的“九鳳鈿”,“當此之際,先前要打九鳳鈿的瓶兒和金蓮都死了,月娘也成了寡婦,風流云散,門戶蕭條……”

        她以豐富的文史知識和實物圖片穿插其間:九兩重金絲?髻之罕見、觀音滿池嬌紋樣之流行、九鳳甸兒之奇巧,詩物互證,非常清晰。

        展示一器一物的同時,她又提醒讀者回到“物與色”的關系上,“《詞話》作者雖然慣用簪釵之類飾物構筑情節,但從不為之寄寓詩情畫意,而總是直指人心或曰人欲。冷眼看世的峻利,也使得《詞話》中的‘物色’別呈色澤?!?/p>

        在《物色》一書后記里,她表達了對于《金瓶梅》精彩紛呈的“物的敘事”的推崇——

        我以為《金瓶梅》開啟了從來沒有過的對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諸般微細之物的描寫?!拙右灼綐?,李賀奇幻,李商隱朦朧,溫庭筠講求字面的綺美和靈動,而筆下都有教人常溫常新的物色。然而到了《金瓶梅》,此前所有的“美”,差不多都跌到塵埃,這里沒有詩意也沒有浪漫,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場景,切切實實的功用,成為小說中我最覺有興味的“物”的敘事。它的文字之妙,即在于止以物事的名稱排列出句式,便見出好處。它開啟了一種新的,或者說是復活了一種古老的敘事方式,比如《詩·秦風·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以“物”敘事,筆墨儉省到無一字可增減,但若解得物色,其中蘊含的豐富即在目前。

        ?

        原來“滿冠、掩鬢、圍發、分心”都是頭飾

        《詞話》中是這樣寫來旺兒的貨擔的,“滿冠擎出廣寒宮,掩鬢鑿成桃源境。左右圍發,利市相對荔枝叢;前后分心,觀音盤膝蓮花座?!?/p>

        不明所以,望文生義,很容易以為這是排比夸張,哪知句句寫實?!抖c相知》、《物色》兩書中,揚之水將文史材料、雕塑繪畫,及她在各地博物館所看到的實物比照分解,讀后令人恍然大悟,原來“滿冠、掩鬢、圍發、分心”都是頭飾的具體名稱,依照插戴部位的不同而得名,至于“廣寒宮”、“桃源境”、“荔枝叢”,以及“觀音盤膝蓮花座”,也都是當時時髦的紋樣,并無半句夸張比喻。對照她書中的大量實物圖片,真真是“物”與“詩”互證,“不用再多說明”。

        “昨天老師還在提醒我不僅要關注微小的考證,更要抓住歷史的主線?!睂O機先生已經89歲,思維依然敏捷,“他到現在還自己手繪制圖呢?!?/p>

        ?

        ?

        二十年前孫機常在博物館里給揚之水授課,“臺灣出過一本《孫機談文物》,封面是他一個人對著佛像講演,他實際上是在給我講,周圍圍了一圈觀眾,這張照片用作封面時把我略去了?!?/p>

        “那時的博物館跟今天太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底下就是一個說明牌,甚至沒有人經常去的地方上面落了一層土,顯得死氣沉沉的。還有一個是不允許拍照,這就很麻煩,當我看到一個有用的可以作為長編的圖,我得站在那兒把它畫下來?!睋P之水的第一本專著《詩經名物新證》是孫先生手把手帶著做的,“畫圖也是他教我的”,這本書光畫圖就耗費了半年時間,“畫完我的視力從1.5降到了1.2,頸椎也不行了,幸虧后來可以照相?!?/p>

        ?

        ?髻頂上編出若干道冠梁,便稱作冠兒。圖為杭州桃源嶺出土的金五梁冠

        ?

        “老師對我寄予厚望,反復提醒我,這個問題我在《中國古代金銀器史》里會關注。只是宏大歷史敘事的確不是我所長,我一個人也不能包打天下,我自己知道我只能把一個一個的小問題都解決了,當其他人梳理政治史、經濟史、生活史時,他接觸到這些細節,而這些細節我已經給他解決了,那我不就給人鋪磚鋪路了嗎,我這細微的工作也是有意義的!”

        ?

        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地八號墓出土的文殊滿池嬌金滿冠

        ?

        青年文學評論家張定浩是揚之水的忠實讀者,在《定名與相知》新書發布會上,他將揚之水比作“中國文化的修補匠”,“她把很多的虛線慢慢填實,把文明當中遺漏的東西慢慢填實。這是一個非常浩瀚的學問,也可以說是絕學,人窮盡一生都很難做完,但像精衛填海一樣,特別值得欽佩?!?/p>

        他在《小說評論》上發表了《文學與名物》一文,討論名物研究對于從事文學創作的鏡鑒意義。詞與物之間的碰合聚攏,究竟給人怎樣的踏實和安寧感,張定浩在文章中以《棔柿樓集》卷六《兩宋茶事》論“分茶”一節為例,讓讀者一窺“定名與相知”在人心中所產生的化學作用——

        陸游名詩《臨安春雨初霽》:“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边@里的“分茶”,倘若望文生義,會草率以為就是分別給一個個杯子分上茶葉,但如此“細乳戲”三字便沒有著落。錢鍾書1957年版《宋詩選注》以為“分”就是“鑒辨”,后在1928年版《宋詩選注》中改正為“一種茶道”,并援引時人的詩文筆記為證。這自然已近準確,但還是不夠詳實和生動。揚之水遂從唐宋飲茶分煎茶和點茶兩種說起,引用數十種文獻和圖像材料,闡明點茶方法,以及分茶即點茶之別稱,而點茶之“戲”,關鍵在于要使茶盞表面在沸水擊拂下泛起乳花,更妙者,可使湯紋水脈擴散成花草圖案,這簡直有點像今日咖啡制作中的拉花技術,此中要義,除了手感,還牽涉茶葉的加工方法,往往需在其中添加米粉等物,使其“調如融膠”……

        他將揚之水在《棔柿樓集》里的考證辨識與《繁花》作者金宇澄在文字之外的插畫進行對觀,“金宇澄為自己寫下的文字作插圖,不為寫意和敘事,只是要彌補文字表述事物的不足?!袝r我即使寫了兩萬字,也難表現一幢建筑的內部細節,圖畫是可以的?!瘑渭兊膽雅f一定不是金宇澄的意圖,他是個小說家,知道人的真實的活動與感情,需要一個具體的物的世界來安放,并通過那些物的名字來保存?!?/p>

        “閱讀《棔柿樓集》也能如此這般教人安靜下來,知道自己和一切的人類,最終都是生活在沉默卻有名字的物的懷抱,而非意見和觀念的喧囂中?!?/p>

        ?

        微言一克,千鈞之重

        名物研究是傳統訓詁學的一支,研究者依據文獻苦苦探索出的一個名稱或是一個古代日常生活的細節,有時會被視為“常識”,受人輕視。

        孫機先生也曾自謙,說自己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是本“小書”,說“我所知道的只是常識”。??

        揚之水卻說那是一本始終滋養她的“大書”。在孫先生的治學中她看到了常識如何成為真知灼見,“曾有人稱遇安師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對此極力否認。當今時代,靠了各種檢索手段,也許胸羅‘百科全書’并非難事。但僅憑檢索而得到的知識,似乎難以避免‘碎片化’,而貫通中外,融匯古今,打通文史,以求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生活有全面細致的了解,現代檢索手段之外,尚別需一種思考辨析的功力,有形之‘大書’,必要無形之‘大書’為支撐的?!?/p>

        “微言一克,千鈞之重”,是她心中的治學目標。她曾在《讀書》雜志上看到一篇題為《微言一克的重量:從郭在貽的訓詁談杜甫詩的校注》,很是喜歡,她在《定名與相知》一書的后記里引用了江弱水的這篇文章,“訓詁學家從不廢話一噸,都是微言一克,但這微言一克卻是從偌大的古籍庫中一本一本、一頁一頁、一行一行細讀下來再精煉出來的,這就有了千鈞的重量,動它不得?!?/p>

        她對“大話”分外敏感,如同《物色》后記里所寫的,“關注多年的《金瓶梅詞話》,讀‘物’所得也不過收在這本書里的小小一束?!毙聲l布時,她應邀到中華書局“伯鴻講堂”做“一器一物——明代小說中的物色”專題講座,PPT里有一頁是她節選的一篇文章,文章題為《一部金瓶梅,寫盡中國古代服飾》,這篇長文曾在《中華讀書報》上整版刊出,稱“一部《金瓶梅》寫盡天下服飾!一部《金瓶梅》集古代服飾之大成!一部《金瓶梅》就是中國古代服飾的博物館!”她搖頭,“一部《金瓶梅》如何可以寫盡天下服飾?充其量也只是明代服飾,也還遠不能說‘寫盡’,這樣的表述,只能說明作者對他的評論對象以及評論對象所涉及的歷史文化缺乏了解,文中的舉例和評述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p>

        浮夸風也刮到了策展和宣傳,“比如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早些年出國不方便,去看的人很少,我是2012年第一次去看的,那時沒幾個中國人。近年出國已經成為尋常事,特別是去日本非常方便,專程去奈良看展也很平常,我們去時經常能夠看到熟人。關于正倉院特展的宣傳也逐年增多,但有點褒揚過大,比如稱‘這座位于奈良東大寺的寶庫,保存了迄今為止種類最豐富、最全面且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可以說想要親見唐朝最準確、最完整、最豐富的文物,正倉院是唯一的選擇’。說出這六個‘最’,還有‘唯一’的判斷,這后面得有什么樣的知識背景?對唐代文物有沒有全局在胸?至少,是否看過’何家村’與‘法門寺’?你看過幾個唐代專題的展覽?有沒有看過唐代文物圖錄?你說這六個‘最’太高了,不可能,而且它都是傳世品,跟我們出土的那些帶著它當時文化信息的文物無法同日而語。評價它的時候得有對唐代文物的全局在里邊,才能夠判斷它的價值?!?/p>

        知識膠囊化、功利化的當下,她提醒匆忙的現代人不要每每滿足于表面的知識和“短平快”的傳播方式,“不經過深入思考而生出自己的心得,表面的知識就會永遠停留在表面?!?/p>

        ?

        《金瓶梅》插圖,潘金蓮和丫鬟在吳月娘房中戲弄李瓶兒

        ?

        她欣慰現在各地博物館都在動腦筋策劃吸引人的展覽,“要讓文物活起來”,

        “實際上‘讓文物活起來’也是我和老師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定名與相知就是希望能夠把器物放到它的生存背景中去?!?/p>

        “博物館是文物的聚英,把考古報告變成立體的便于聚焦,但展品往往脫離當日環境,雖然展板會提供很多背景資料,而且有講解員的解讀。講解員生動活潑讓你接受,有時加點噱頭,但未必準確,或者根據他的理解有所發揮,這些都要通過我們自己消化、理解和辨認,所以依然需要我們的深入思考,因此讀物之后仍然需要讀書?!?/p>

        這些年來,她的很多研究成果直接為博物館所用,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多地博物館器物名稱和說明中看到,“自己付出萬千艱辛所得能夠轉化為公共知識,這是很教人感覺欣慰的?!?/p>

        有時候,也有朋友告訴她,有些展覽大段大段使用了她書中的考證、論述,卻沒有注明出處,“我心里是有點遺憾的,定名并不容易,我當然希望自己的知識產權得到尊重,對于策展方來說,如果注明出處,不會對他們有任何損失,反而會提升自己的‘學術專業度’,對觀眾也是一個延伸服務,觀展之后,如果想要更多知識積累,可以根據資料出處再來找書看?!?/p>

        “名物是思想詩意的瞬間”,一位老友在給揚之水的信中引用了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這句話。接受本刊采訪的早晨,她找出《道德經》,“你看,道經第一章就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p>

        “‘這是什么?’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深奧的問題,它是日?;?,每天我們都會發好幾個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干什么用?但這個問題也是永恒的,宋人最初給青銅器命名時,他們會問,如今,我們也在問。在這個問題里,包含了人類最初的思考和分別的意識?!?/p>

        (參考資料:《定名與相知》、《物色》、《北京青年報》所刊《定名與相知》《<李煦四季行樂圖>叢考》新聞發布會節選實錄。實習記者劉芮亦有貢獻。)

        ?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37期 總第837期
        出版時間:2025年07月07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无码中文字幕人成电影|无遮挡日本H熟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色a在线观看|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s id="otx7r"><sub id="otx7r"></sub></s>
          <ol id="otx7r"></ol>
      1. <strike id="otx7r"><blockquote id="otx7r"></blockquote></strike>
        1. <strike id="otx7r"></strike>

          <strike id="otx7r"></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