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是一名鶴發童顏的老者,他蓄著長須,牽著孫女,夫人陪伴在側,樂呵呵地以“終身沒有成就”自謙,卻眼神明亮,言談間亦有天真神色。
他是楚原,港劇里和藹可親的熟面孔,很多人卻不知道,他同樣是成就斐然的大導演。從粵語長片導演起家的他,60年代就拍攝了數十部作品,經驗豐富,基礎扎實。他不愿囿于那種流水線式快速包裝的生產方式,立志要拍更為精細的電影,轉投資本與實力皆豐厚的邵氏。
1972年,楚原貢獻出奇情武俠片《愛奴》,講述青樓少女用美色和武功報仇的故事,場景旖旎,造型艷麗,把女性情感拍得曖昧詭譎,說是領先時代數十年也不為過;1973年,一部反映市井生活的《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這部云集了大半個演藝圈的電影,被視為粵語片復興的標桿,主流市場從此不再被以南下影人為主體的制作團隊壟斷。
1976年起,楚原陸續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陸小鳳傳奇》等都成為票房保障,如今的大導演爾冬升,初出茅廬時劍眉星目,就曾被楚原捧為人氣小生,風頭一時直逼狄龍、姜大衛。
坊間流傳一則軼事,說另一位大導演羅維想捧成龍,安排飯局促他搭上楚大導的順風車。誰知楚原一見成龍就皺了眉頭,因為覺得他鼻子大,不夠帥,他借著醉意告訴羅維,“我的劇本是寫給姜大衛狄龍那樣的人的,不是寫給他的”,把剛出道的成龍打擊得不輕。
雖為笑談,亦足以反映楚原對唯美畫風的堅持。彼時的武俠電影,幾乎是楚原與張徹的天下。相較于張徹對打斗過癮、招招追命的鮮血淋漓的刺激與“好看”的偏愛,楚原則更鐘情于營造一個俠的世界。一草一木間,武打只是載體,寄讬了情義、背叛、善惡,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液趕科場,江湖兒女的追求背后,是楚原自己對于俠的執著。
在獲獎感言中,楚原對當年勇談得不多,全場起立鼓掌、繁花與獎座簇擁的時候,楚原反而提起了當年無戲拍的辛酸史——百萬大導又如何?戲不賣錢,又想拍《天龍八部》,開機前被老板撕了通告,更質問他,“虧了本你可以賠嗎?”
沉浮電影圈,總有人愛提夢想,但作品中充滿浪漫主義的楚原,此刻講的卻是現實。
拍電影也是一盤生意,利益當先,其余免談。各有各的立場,最終也都生存了下來,“但是人生這兩個字,就是‘歡聲’與‘淚影’四個字砌的,沒什么奇怪的,任何人,無論你昨天多風光,無論你昨天多失意,明天起身的時候,你一定要做個人,生活下去,明天總比昨天好,這就是人生?!?/p>
一席話由他口中說出,格外有說服力,或許楚原自嘲得對,電光火石的創作高峰也好,獨對壓力的無力夜晚也罷,那么多的高高低低都體會過了,區區一個終身成就獎,其肯定意味,倒真的成了老人牌。
只不過,當江湖已遠,曾經共創盛世的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皆不在人間,我們還有一個含飴弄孫的楚原,管他天下千萬事,閑來輕笑兩三聲,倒也不失為俠之大者,歸隱山林之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