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云山奇星藥業有限公司創始于187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中成藥廠,奇星藥業歷經百年風霜,依然在新時代源源不斷煥發新彩。奇星的崛起并享譽國內外,是改革浪潮下的企業創新樣板,是奇星人“不拘傳統,善于創新”和“自信于己,誠信于人”的結果。奇星是一個家,奇星人“和睦共事,同舟共濟”,始終信奉“愛國愛民,著利社會”的責任擔當,保有初心回饋社會 。
?
奇星匯集,古藥新香
奇星善德,源于底蘊深厚的悠久歷史。
奇星1956年由岐生堂、岐壽堂、何世昌、何家園等14家私人中草藥鋪和作坊合并而成。原本,這些老字號獨自生產、經營、銷售,主要加工本地藥材,制作成丸散膏丹,臨街是門市,后屋是作坊,一天的產量在一百盒左右,品種以白鳳丸、七厘散、保安丹、補腎丸、益母丸、回春丹等為主。
奇星藥廠舊址照片
?
其中,尤以1875年創辦的岐生堂、1921年創辦的何世昌名號最響,口碑最好。這些老字號除了有過硬的產品之外,還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救世情懷。
何世昌藥業創辦人何爾昌生于1876年,自幼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外出謀生。但是何爾昌并不甘于此,他在二十歲時到香港發展,從香港到南洋轉了一圈,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機會,那就是當地市場醫藥兩缺,百姓遭受病痛的折磨?;氐较愀酆?,何爾昌到處尋醫問診,尋遍中國名醫,搜遍古今良方,并在1921年創辦了何世昌藥業。何爾昌在1929年被一致推舉為藥業代表,并當選東華醫院首席總理及保良局首席總理。何爾昌帶動了何世昌這個品牌的行業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
?
公私合營,潛力巨大
1956年,在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中,中成藥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當年4月,先由何世昌、岐壽堂、何家園、吳一堂、何熙明、杏芳園、梁和昌等七家與岐生堂合并,以岐生堂、何世昌原址為基點生產車間,其余各廠均將原址遷移或撤除。當年7月,又有7家中成藥廠店正式加入,合并為 “公私合營岐生堂聯合制藥廠”。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成藥工業生產的管理,1965年5月“廣州中藥制藥總廠”正式成立,全市九家中藥廠由總廠統一領導,各廠按劑型分工,“公私合營岐生堂聯合制藥廠”改名為“廣州中藥五廠”,成為生產散劑的專業廠。1979年8月,中藥八廠并入中藥五廠。1981年中藥五廠根據岐生堂的諧音“奇星”,改名為廣州奇星藥廠。
如果說歷史積淀使奇星厚積薄發,那么不斷的改革創新則使奇星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
奇星藥廠整合完成后,企業上下干勁十足,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不斷學習和引進先進生產技術,自主研發獨家產品,在醫藥行業嶄露頭角,特別是千柏鼻炎片和復方感冒靈的自主研發成功,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反響。
千柏鼻炎片不僅在華南地區熱銷,在北京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瘋搶潮。1980年12月,北京電臺廣播了千柏鼻炎片的療效,一時間,每天一大早去北京同仁堂等候購買的顧客排起了大隊。由于當時的運輸條件不像現在這樣發達,貨源從南到北常常時斷時續。1981年1月6日,總共36箱5400瓶千柏鼻炎片空運到店,貨到商店不到10個小時就銷售一空。第二天,北京同仁堂藥店門前有近千人排隊競相購買千柏鼻炎片。開門后,三個玻璃柜臺被擠壞,當天同仁堂不得不停止出售。千柏鼻炎片一躍成為奇星知名產品。
?
科技興企,逆勢騰飛
八十年代末,在廣州工商企業出現大范圍經濟滑坡的大環境下,奇星公司異軍突起,逆勢高速增長,一躍成為排頭兵,創造了業績排名連續七年第一的奇跡。
這樣的奇跡緣于一位傳奇的領軍人物——老廠長朱柏華。朱廠長以開荒牛自居,1986年調任奇星藥廠廠長。當時的奇星地處市中心,但連個像樣的門面都沒有,大寶號招牌也只有豆腐板那么大,大門只有兩米,廠房也分布在大街小巷,多達24個門牌。初到奇星,朱柏華一片茫然。工廠的24個門牌讓他感到出奇,更讓他困擾的是倉庫堆滿了滯銷產品,無錢購買原材料,職工思想混亂,離廠報告紛紛遞來。
2012年1月10日諾貝爾獎得主穆拉德院士帶領團隊到奇星進行華佗再造丸科技交流
?
面對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一連數天翻閱工廠資料和賬目,找職工談心,征求意見,從盤根錯節中,他終于尋到了突破口。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設想:不惜代價,打造拳頭產品。
奇星并沒有選擇傳統熱銷產品,而是力排眾議選擇了當時還在攻關階段、尚不具備生產能力的“華佗再造丸”。華佗再造丸是京城四大名醫、當時國家藥典委員會成員冉小峰獻出的祖傳秘方,遵循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經典理論,由十多味純植物藥組方而成,它不依賴中醫治“風”總離不開全蝎、蜈蚣、水蛭、土鱉蟲等動物藥,而是采用純植物藥組方。這樣組方的好處是,既克服了動物藥因其破血作用和毒性而易致再發腦出血或其它副作用,又克服了動物藥因其有效成分易分解而影響治療效果。
拳頭要打響,靠的是質量。奇星先后吹響了“制藥求精”、“科技興企”的號角,嚴把質量關,加大科研創新力度,在1988年3月成功攻下了華佗再造丸這個國家“六五”攻關項目之一的科研課題,成為建國以來第一個獲得中成藥國家級攻關項目專利權的擁有者。
1988年,對奇星人來說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華佗再造丸實現批量大生產,熱銷全國;這一年,奇星赤崗新廠區奠基,開啟現代化制藥的新征程。
從1986年到1990年,奇星工業總產值增長近五倍,達到2億多元,銷售收入增長了七倍,達2.29億元,堪稱行業奇跡。1993年,奇星赤崗廠全面落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1993年,廣州奇星藥廠與港資企業合資組建了廣州奇星藥業有限公司,從此走上一條健康快速的發展道路。2012年,奇星藥業借力“白云山”的品牌優勢加速發展,更名為廣州白云山奇星藥業有限公司。
?
華佗再造,享譽國際
科技創新和秉承“制藥求精”宗旨,為奇星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一流的口碑。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奇星憑借華佗再造丸的卓著療效和一流口碑,開拓出一條獨特的中藥國際化發展道路,成為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領航人。
奇星制藥求精,華佗再造丸的優良品質和卓著療效,為奇星藥業沖出世界鼓足力量。
2012年9月美、俄、中三國專家參加“國藥秘方 國際選擇”華佗再造丸中外名家學術研討會
?
著名詩人艾青曾因體弱中風長期臥床。奇星藥廠黨委書記、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劉丙辰聽說后心急如焚,通過廣州《華夏詩報》主編野曼牽線,向他贈送了華佗再造丸。有意思的是,著名作家柯巖因患腦血管疾病,左胳膊難以抬起,服用華佗再造丸不到兩個月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了華佗再造丸的活廣告,也給艾青推薦了這款藥。
奇跡般地,艾青服用華佗再造丸后中風頑疾開始逐漸消除,不但能下地行走,還能自如握筆寫字。1993年10月,劉丙辰探望艾青,艾青激動地說:“那20年的坎坷,我在精神上挺過來了,但身體卻被折磨垮了,再加上后來患上中風頑疾,更是雪上加霜。你們那個藥,真是雪中送炭??!”他欣然為奇星題字:“造福人民”。
1989年10月14日,奇星藥廠黨委書記劉丙辰(左一)在著名作家柯巖(左二)引薦下,首次拜訪艾青(右二),并與艾青及夫人高瑛(中)合影
?
國際市場的開拓上,奇星藥業堅持文化自信,堅持 “讓世界與中醫藥接軌”,竭力推廣中醫藥文化,讓國外接受中國中醫藥的標準,認識和接受中醫藥文化。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攻關和努力,華佗再造丸成功以藥品身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獲得全球6大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注冊批文,銷售網絡覆蓋東南亞、東歐、南美洲、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連續10年保持中國治療性中藥出口第一,創造了中成藥出口的奇跡。
如今,奇星品牌享譽國際,奇星人不忘本源,致力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化牽線搭橋。2010年,廣藥集團借助奇星華佗再造丸在獨聯體國家廣被認同的基礎,在白俄羅斯成立“廣藥集團心腦血管中藥國際(獨聯體)研究中心”,把中藥研發推向國際化。
在俄羅斯,中國的“華佗再造丸”幾乎是家喻戶曉,那里氣候寒冷,人們又喜歡喝烈酒,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因而也成華佗再造丸的熱銷地區之一。
戈爾科夫是一位住在莫斯科郊外的退役軍人,因患腦血栓不得不退役。
1998年春天,華佗再造丸大規模銷往俄羅斯,并且陸續進入各大城市的醫院和藥店。戈爾科夫聽說這是來自中國的藥,他想“那可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啊”,又聽說華佗再造丸問世幾十年來已經讓數百萬中風患者重新站起來,他連續服用了兩個療程,手心開始有暖意,頭暈頭痛減少,睡眠改善了,左半身有了知覺;連續服用不到一年,已經能在女兒的攙扶下拄著拐杖長距離行走了;數個療程后,他幾乎完全康復。戈爾科夫的奇跡是華佗再造丸的奇跡,也是中國的奇跡。
?
博愛助人,濟世為懷
無論是生產改革還是國際化探索,奇星藥業的傳承創新之處始終圍繞受眾,這也是它能贏得國際信譽的根源。奇星藥業的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企業社會責任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奇星藥業就開創性地與中國足協簽下了共建中國女足的協議書。這是中國體育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里程碑,也是奇星藥業敢為人先的開拓之舉。
當時的中國女足正處在困難時期,大家并不看好奇星藥業與中國足協的“共建”。但是當時的廠長朱柏華堅信女足前途一片光明,給予中國女足最強大的經濟支持,幫助中國女足在世界大賽中不斷取得佳績。
中國女足回娘家與奇星公司共同開展大型公益活動
?
世界足球小姐孫雯曾說:“奇星與中國女足合作共建,這是任何企業都無法與奇星相比的。奇星總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們:比賽時為我們加油助威,積極與我們開展各種活動,甚至訂機票這類小事他們都記得為我們處理……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感情?!迸忝麑?、“快馬”趙利紅說:“奇星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名稱,在我們心目中它是一個家?!?/p>
奇星博愛濟世的大家族中,受到關懷的家人群體越來越龐大。 2006年,奇星藥業組織員工參加“攜手慈善,共創和諧”扶貧濟困送溫暖和支援廣東部分地區洪澇捐款等活動,共計捐款94多萬元、衣物3000件;2007年參加“送溫暖、獻愛心”等活動共計捐款將近90萬元、衣物6000件;2008-2009年參加廣東省紅十字會舉辦的“健康傳遞”愛心幫扶活動,捐贈藥品總價值達400多萬元……奇星大家族一直行走在行善的道路上。
2018年1月, 白云山奇星董事長、總經理張春波(右七)代表奇星領取中國紅十字會人道服務獎章
?
2010年6月,奇星藥業與廣東省紅十字會共同建立了全國首家中風醫療專業救助基金——奇星華佗再造博愛基金。從基金成立的第二年開始,奇星藥業每一年度都向基金捐贈總價值不低于100萬元的資金和藥品,為受助患者提供中風疾病的治療用藥或醫療費用。
茂名市信宜池洞鎮新垌村地理位置偏遠,當地有個女性中風患者屬于二級殘疾,她的丈夫也已經年逾古稀,家庭沒有固定收入。整個家庭更大的困境還在于,他們育有7個子女,但5名患有進行性肌肉萎縮,其中2名子女已經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另外3名子女手腳無力,不能行走,而且情況在繼續惡化。
2014年12月,華佗再造博愛基金在信宜開展救助期間,走訪了這個不幸的家庭,隨后聯合廣東省紅十字會、信宜市紅十字會、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對他們進行了醫療救助,并發動了企業員工和社會力量進行募捐。經過華佗再造博愛基金兩年多的救助,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甚至搬進了新房。
華佗再造博愛基金在救助過程中發現,中風患者長期遭受病痛折磨,導致病人及家庭成員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與社會產生很深的界溝,他們大多在努力中失去了“重塑生命”的信心,造成社會關系的斷層,形成“孤島”效應——“病痛孤島”、“情感孤島”、“經濟孤島”。如何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柱,成為奇星藥業不斷思考的問題。
2012年10月29日,奇星藥業第二次聯合廣東省紅十字會、共青團廣州中醫藥大學委員會啟動了“薪火燎原,傳愛中國——中風孤島救援中國行”項目,深入中風孤島人群,以實際行動關懷和救助貧困中風患者及其家庭,向他們推廣中風預防康復知識,傳遞愛心正能量,重燃他們對生命的希望。
截至2017年,華佗再造博愛基金和廣東省中醫院、清遠市中醫院等17家醫院合作設立“定點醫院”,審批救助貧困中風患者近8000人,免費發放救助藥品華佗再造丸12萬盒,捐贈救助資金100萬元,覆蓋廣東省內大部分地市,并延伸到河南、四川等地。這是奇星公司“德、信、新、和”企業精神的延續和傳承,體現了奇星公司對生命健康的重視和尊重。
過去,奇星憑借智慧和激情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奇跡和輝煌;現在,奇星秉承博愛和創新的理念,為創造下一個奇跡和輝煌打下扎實的基礎;未來,奇星可期,奇星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