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1964-2017),臺灣臺北人,
紀錄片導演、作品曾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6月10日上午,臺灣導演齊柏林在花蓮為《看見臺灣2》勘景時,所乘直升機失事,他與助理陳冠齊、駕駛員張志光一同遇難。
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一如魏德圣感慨:“人生啊……我還不相信這是真的?!?br/>此前兩日,齊柏林剛剛召開發布會介紹了這部新紀錄片,要“探索臺灣的前世、今生及未來”。
臉書賬號“齊柏林的飛閱臺灣”主頁上,最新一條狀態是6月11日其公司阿布電影的聲明:“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及給予深切的關懷與慰問”;下有超過六百條悼念留言,不少網友表示,“為齊柏林團隊哀悼?!?br/>往前三個月,“齊柏林的飛閱臺灣”發布的都是導演拍片的足跡——宜蘭、太平山、翡翠水庫、北勢溪。幾乎整個臺灣都在悼念他。吳念真曾擔任《看見臺灣》的旁白,齊柏林去世當天,他在高雄演出舞臺劇。謝幕時他說:“我有個朋友今天因為墜機死了,他是大家都認識的導演齊柏林,他用自己的方式,讓所有臺灣人看見臺灣,而且是從天上看見臺灣,現在他真的在天上看見臺灣了?!奔o錄片里玉山高歌的原聲童聲合唱團6月10日正好在臺南演出,臨時把曲目換成齊柏林最愛的《乘著氣球上天空》,校長馬彼得指揮時忍不住落淚。
瘋狂因子
一戰期間,德國出動了一種叫“齊柏林飛艇”的飛行器,用于軍事轟炸和氣候偵測。1964年,齊柏林出生,他來自中國河南的父親從不知道這樣的飛行器,卻巧合地想到了這個名字。此后大半生,齊柏林都在飛。
他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中寫到,他自小迷戀各種會飛的事物,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是《科學小飛俠》,青春期最大嗜好是養鳥,最高紀錄是在家中頂樓養了一百多只各種品種的鳥?!懊總€人的血液之中,都隱然藏著神秘的瘋狂因子,有人瘋狂于購物,有人瘋狂于賺錢,我則是瘋狂于飛行?!?
學生時代的齊柏林愛舉著相機四處跑。他大學攻讀工業管理專業,退伍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婚紗攝影助理,干了不到一個月,嫌太無聊決定辭職。后來,他接拍各種房地產項目,有了航拍經驗。日夜顛倒的作息和不穩定的薪水讓父母擔心,他又去考了公務員,到“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做采購。
拍攝《看見臺灣》前,齊柏林做了二十多年的航拍攝影師,大多自費,趁工作空當完成。領導很通融,他常常上午臨時請假到外地航拍,下午再趕回臺北上班。即便已在攝影圈享有盛名,但普通人對齊柏林仍很陌生。
齊柏林恐高,海盜船、云霄飛車都不敢嘗試,只有飛行讓他大膽:飛機上的門通常不關,他會要求飛行員將直升機水平傾斜45度左右,自己將身體探出整個艙門,用一條安全帶綁住防止掉下去。早期經驗不足,曾有一次,直到下飛機,齊柏林才發現安全帶沒扣上,心驚。
他在工作室墻上掛了一幅直升機的照片,給直升機取名“寶貝”。他最喜歡拍山,這帶給他恐懼感。有一次拍完玉山主峰,直升機突然遇到了強氣流,幾乎以垂直的角度向上飛行。齊柏林大腦空白,尖叫大喊?!懊坑龅揭淮芜@種生死交關的事件,我都會告訴自己:別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險做這種沒有任何報償的事了!可是,一覺醒來、或過一陣子之后,看到天氣好、能見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飛了。血液里那個瘋狂的因子再度被喚起。好像不惜一切生死危險的代價,就只是為了看到一張好照片的那片刻幾秒?!?br/>他這么描述公務員的安穩日子:“超市買得到任何你想吃的農產品,天氣熱就開冷氣,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花市逛逛,接觸一下所謂的‘大自然’?!?7歲那年,齊柏林選擇離職,放棄400萬臺幣的退休金。他等不及了??吹絅HK和BBC的航拍影片,他深感震撼,同時也擔心3年后創作能力和體能的退化。另一個考量是,50歲了,還有沒有轉去拍動態影像的勇氣?
起到臨門一腳作用的是莫拉克臺風。直升機許可飛行的第一天,他租機進入災區,嚇了一跳。以前拍攝的土石流崩塌規模不過是這次風災目擊規模的“一丁點而已”。 從小,他覺得“政府所有的工程,一定都是對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見到臺灣環境劇變后,他立志拍攝一部記錄全臺灣的航拍影片,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就是《看見臺灣》。
看見臺灣
“愛到命都可以不要”
齊柏林曾在TED×Taipei做過一個十多分鐘的演講,主題是“面對環境的真相”,直言高山農業、水產養殖這樣的逆行產業道路讓他“心如刀割”,呼吁觀眾“珍愛臺灣”。后來在采訪中,他說,“看到了環境破壞,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并不自覺?!?br/>相較而言,《看見臺灣》是更柔性的訴求。全片皆為航拍,觀者卻能感覺到導演貼得很低的溫柔。云霧繚繞的中央山脈,層林盡染;海水如鏡,漁船滿載而歸,羊群撒歡,天鵝展翅,吳念真的旁白輕輕道來:“請不要訝異,這就是我們的家園——臺灣。如果你沒有看過,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br/>而后鼓點一砸,畫面急轉直下,山河變色,暴雨淹沒農田,山林開墾過度,河流淤塞,海岸侵蝕。被大雨沖刷的漂流木,毫無聲息地堆積在岸邊,一如浩劫過后無人收拾的尸體……
影片拿了當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也引發島內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齊柏林注意到,民眾開始關心環境變化,比如會舉報家門口的河水變色。當局成立土地保育項目小組,挑出片中16項污染或破壞環境個案,加強改善或處罰。齊柏林去看病,醫生護士對他說:“你做了件了不起的事?!?br/>《看見臺灣》沒有腳本,拍攝期間直升機飛行400小時,積累素材300小時。據報道,租機1小時要15萬新臺幣,特殊鏡頭高達3000萬,9000萬的總耗資令其成為臺灣歷史上最貴的紀錄片。
“臺灣的首富、二富、三富……排下去,所有公司我都打電話去了?!崩澲鷷r,某知名富商回應他:抱歉,一天會有兩三百人和我們要錢。還有企業質疑,商業模式和觀眾在哪里?“我能怎么說?觀眾在哪,我怎么知道?觀眾在家里呀!”他找到侯孝賢??催^6分鐘的初剪片后,侯孝賢說:“我的名字,隨便給你用!”
拍片時,李屏賓、戴立忍、虞戡平都來義務幫忙。經費不夠,找配樂人選的過程一直不順。某天凌晨12點,林懷民突然打電話給齊柏林:“你應該去找何國杰!”這位給《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大師看過影片后深受感動,答應寫曲。他們請吳念真做旁白,制片人問:要錢嗎?吳念真說:我的價碼通常要么就是很貴,要么就是免費。
片子拍完,陳文茜和齊柏林一度吵架,她不解,走商業路線可能會虧慘。好在結局喜人。陳文茜稱齊柏林為“空中環保夢想者”,“今天熟悉空中危險的他,為何墜機?他是否明知危險,卻仍只為了想辦法拍攝一個我們‘看不見的臺灣’?”
幾乎每個學校都購買了《看見臺灣》。工作室更免費將影片贊助給偏遠的原住民學校?!翱催^《看見臺灣》的孩子長大以后,就不會去做傷害環境的事情?!?br/>他把殘破的山川放到大銀幕上,展現了臺灣的滿目瘡痍。馬英九評價,齊柏林就像一只啄木鳥,把害蟲找出來,“付出他的生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錦繡河山受到如此的破壞?!?br/>而《看見臺灣》的最后,配樂重新變得柔美,鏡頭轉向了人:馬拉松跑者,海灘上的新人,堅持有機耕作的返鄉年輕人;還有登上玉山的原住民小孩,拍手歌在山風中飄蕩。那些是齊柏林眼里的希望。
這個拍下這一切的、以飛為名也飛了大半生的人,想必也已化身為飄蕩的云或者飛翔的鳥,繼續帶著愛,凝望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