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媒體報道,著名作家野坂昭如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5歲。野坂昭如出生于神奈川縣鐮倉市,他曾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自身體驗為題材,創作出帶有半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1967年,野坂昭如憑借該小說獲第58屆直木獎(日本國內文學最高獎項),小說后改編為同名反戰題材動畫電影。
90年代,這部動畫曾經深刻感動中國觀眾,盡管日本在二戰中侵略中國,造成極大傷害,中國觀眾依舊能夠從這部動漫中找到共鳴。與如今泛濫的抗日神劇相比,這部電影描述二戰中日本兒童生活困苦,以平民視角展現戰爭對文明和民生的摧殘,讓人對戰爭的厭惡油然而生。
《螢火蟲之墓》一誕生就成為動漫作品反戰題材的王者,令人不得不感嘆作者的感染力,以及影片制作者的題材駕馭能力。戰爭,無疑是人類所有競爭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因此,其自身擁有令人著迷的魅力,許多未曾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往往對其充滿了憧憬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南北戰爭中美國南方軍司令羅伯特·愛德華·李曾經說過,“幸虧戰爭如此殘酷,否則會有很多人愛上它?!?/p>
毫無疑問,暴力行為中往往蘊含著美學,或者說人類本身就具備欣賞暴力美學的基因。這也是戰爭片和動作片往往票房不錯的原因。然而文藝界存在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往往一場慘烈的戰爭結束之后,反戰作品會大行其道。經歷過戰爭的人,對于苦難和動蕩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他們希望通過文藝作品去傳遞這種感覺,提醒世人要盡量避免戰爭。
野坂昭如就是一位經歷過二戰的日本平民,他的作品傳遞的價值觀之所以能讓中國人民也感同身受,正是因為他表達的能讓人類產生共鳴的情感。
事實上,野坂昭如那個時代誕生了大量具有反戰思想的文學工作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宮崎駿的作品《風之谷》中,可以看出其對世界大戰的反思,以及對冷戰時期核武器威脅世界和平的恐懼。
美國在越戰期間乃至結束后,也拍攝了大量具有反戰色彩的越戰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戰電影就是反戰電影的代表。史泰龍的成名之作《第一滴血》的首部作品,即使頂著動作大片的桂冠,本質上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戰片,描述一名特種兵經歷殘酷戰爭后的精神異化,以及民眾對于參戰士兵的偏見和厭惡。近年來,韓國電影也出現了大量反戰之作,除了大名鼎鼎的《太極旗飄揚》,還有《高地戰》和《共同警備區》等優秀作品問世。
遺憾的是,中國在二戰結束后很少有反戰之作誕生。改革開放前由于政治上宣傳“備戰備荒”以及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思維,本著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原則,戰爭電影必須具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因此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戰爭影片中,你絲毫看不到對戰爭苦難的反思,以及對參與戰爭者人格異化的描述。
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出現了反戰主義色彩濃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上?!陡呱较碌幕ōh》是中國反戰電影的里程碑,除了客觀描述戰爭爆發前某些領導利用職權,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從前線撤下之外,也在電影中對“文革”期間的軍工亂象做了描述。更難得的是,影片尾聲還對戰爭中評定烈士的不公平,以及上級領導機關的官僚作風做出了反思和尖銳的批判。這部電影并未回避問題,而是鞭撻入里直面矛盾,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
另一部影響范圍較小的電影《十五的月亮》同樣帶有極為濃重的反戰主義傾向,這部電影中真正描寫戰爭場面并不多,主要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后方人民的生活。片中既有工廠領導要求軍屬執行計生政策,同時前線卻傳來了其丈夫犧牲的消息;還有后方干部為了迎合領導家屬需要,強拆軍屬住房擴建商店的情景。這些都體現了主創者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可惜的是此類題材作品現在已成絕響。
抗日神劇流行的今天,戰爭的形象已經從苦難變為娛樂,至于反思戰爭,能拍嗎?能播嗎?有人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