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的“驚天一握”,為臺海局勢發展劃定“和平”底線后,不但為臺灣選情投下變量,也使美日等國必須對尊重“九二共識”下的兩岸關系審慎因應。因而在評估“習馬會”后續可能產生的政治效應問題時,不宜從臺灣角度去看未來兩岸關系的發展,而應從中美日臺4個面向去解讀“習馬會”的政治效應。
蔡英文
以臺灣而言,馬英九從2008年就職以來,就已縝密思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策略,為突破兩岸關系的障礙,馬英九指示高朗(編者注:臺灣大學教授,曾擔任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的“總統府副秘書長”)遍訪臺灣意見領袖。包括深綠人士施明德等人在內的朝野要員都曾接受高朗的征詢,彼此針對兩岸簽署“和平協議”、“高層互訪”等問題坦誠交換意見。其中多數人認為“高層互訪”應列為優先考慮項目,至于“和平協議”、“兩岸互信機制”等問題,待兩岸建立互信與互不否定彼此政治實體地位后,再行簽署也不遲。當年由高朗執筆完成的研究案,始終擺在馬英九桌上,作為未來執行政策參考之用。
為找尋關鍵突破口,馬英九拍板以“九二共識”為起手式,與中國大陸進行協調果然得到正面響應。以“習馬會”為例,在會談中馬英九以喋喋不休的口吻強調兩岸簽署23項協議的目的,不是說給大陸聽的,而是說給對手蔡英文聽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馬執政7年來,自認寧可背負“傾中賣臺”的罵名,也要為臺海和平找出路。無奈因執政績效不佳,導致他苦心建構的和平出路,有可能在政黨輪替后淪為一紙空文。尤其是蔡英文表現出對馬大陸政策的態度是“承接”而不是“承擔”重任,令馬感覺到在時日不多的情況下,他必須出奇招逼蔡英文對“九二共識”與“臺海和平”的看法表態。因自恃有美日等國撐腰,蔡不想過早表態以免陷于“一中框架”而難以脫身。
其實馬英九深知他與大陸發展關系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臺灣內部的紛爭,而是美日等國的壓力。近3年來針對釣魚島、南海問題,美日等國均要求馬放棄對釣魚島與南海諸島的主權聲明,均遭馬婉拒,甚至連臺灣在太平島修筑跑道、港口設施,美日等國都有意見,希望臺灣不要卷入南海紛爭。更過分的是美國退休官員、前AIT(美國在臺協會)處長司徒文,以在野之身公然要求馬放棄南海11段線主權,將太平島自行劃定200海里經濟水域,請臺灣促使大陸停止南海島礁填海造陸工程,而民進黨居然附和此議,想將太平島改建為人道救援基地。此舉令馬驚覺民進黨南海政策為配合美日戰略可能會與大陸發生碰撞。南海如此,東海亦然;臺海有可能置身事外嗎?按局勢的演變,極有可能發生不必要的碰撞,馬的選擇就是先行穩定臺海和平。馬在記者會上一再強調“我如果不做就是失職”,即是他內心的反射。
馬身居高位觀照全局,他對“九二共識”的內涵與爭議,應比任何人都清楚。在“習馬會”后,民進黨鋪天蓋地的“批馬不反習”、“反一中不反各表”虛偽評論,令馬有很深沉的慨嘆。馬認為“九二共識”是搭橋工程,橋搭好了,象征兩岸沖突對抗時代結束,暗示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的開始。如果還計較橋搭得不夠好、仍有風險,究竟要拆掉重建,還是鞏固橋基?就看蔡英文的抉擇。是以臺灣內部對“九二共識”產生的爭議,馬英九很少辯解。唯獨對蔡的批評,馬所發的新聞稿,幾乎是句句針對蔡而來,顯示馬對蔡的“回避”態度頗為不滿,于是一再要求蔡必須響應“一中原則”,否則蔡當選后,否定一中,可能連“各表”的空間都沒有。于此兩岸若走回頭路,沖撞之局也勢所難免。
對馬英九步步進逼,蔡英文仍以“維持現狀”回避外界質疑。誠如蔡對綠營大老姚嘉文所說:“我說的維持現狀就是美國定義的現狀?!憋@然蔡的最后“一里路”唯美國馬首是瞻。其實蔡與美國的關系,從2012年蔡敗選后,雙方針對兩岸發展關系不時進行磋商,待蔡再度出馬角逐“大位”,雙方從一星期見面一次,改為一星期三次后,彼此關系發生變化。在美國調教下,蔡很少對釣島、南海問題表示意見,對大陸政策始終模糊以對,從不正面響應外界質疑。在馬習會前夕,蔡從美方獲悉此事后,以“突襲”二字表達內心的憤怒與不安,旋即與美方對談,確定“反馬不反習”的基調。民進黨從不討論“九二共識”內涵,只是一味批評馬在會談時的表現,用語多半是“黑箱作業”、“國共主從關系翻轉”、“習馬會出于選舉考慮”、“馬英九追求歷史地位不惜向習屈膝”、“不能用框架限制臺灣人民選擇”、“臺灣民主缺席”等空洞字眼,所有攻擊均指涉馬一人。
相對于習馬對“九二共識”所達成的默契,蔡與民進黨又以視而不見的姿態,并無強烈的批評,對習馬所釋放的臺海和平紅利的信息,民進黨卻只字不提,說明蔡與民進黨“反馬不反習”的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切割,以此為未來執政預留伏筆。
確切地說,蔡“反馬不反習”的立場,幕后有美國操縱的影子。美國婉告蔡,不要直接否定習所提的兩岸政策和和平紅利,畢竟蔡執政后打交道對象是習,而非馬英九。如果蔡不希望臺海局勢逆轉,應盡量保持低調姿態,不要與習發生沖撞。尤其在選舉期間,不宜用言論去刺激大陸,重蹈1996年臺海危機的覆轍,而使美國進退兩難。顯示美國對兩岸立場,就是希望民進黨極力克制本身的情緒,以免發生擦槍走火的意外。故而蔡在選舉期間很少發表臺獨言論,力避以言語刺激大陸,甚而避談兩岸政策,對“九二共識”持不否定立場,均出于美國獻策,以維持臺海局勢的穩定。
從美國對蔡英文的影響可知,美方似乎已認定蔡將在大選出線。故而在習馬會后,美國上從白宮、國務院、國防部,下至AIT處長,均表“歡迎兩岸和平發展”,肯定兩岸和平紅利。然而對“九二共識”所達成的臺海和平默契卻只字不提。兼以在習馬會后,美國曾追問傳話之人,習馬會面是否有議題設定之意,及相關選舉效應之實。美國果然看穿馬英九的企圖,因為習馬會奠定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合情、合理安排未來兩岸“和平新現狀”,這個現狀不是蔡英文想要的現狀,于此蔡必須接受“新現狀”的挑戰,不能再模糊以對。馬英九之所以急于求成,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締建和平現狀,前AIT處長包道格一眼看出:“習馬會對國民黨選情有高度風險,也對蔡英文維持現狀設高標?!?/p>
由于包精準點出國民黨選情困境與蔡對高目標無奈,所以在臺灣飽受“干預選舉”的批評。其實包道格還有一句話沒說出口,即是習馬會后,馬英九逼得臺灣人民在投票時,必須做出和平VS危機的選擇。這也是習馬會后蔡英文一再強調“不能用框架限制臺灣人民的選擇”。兩者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使蔡感受到抉擇的壓力。
連包道格都看出習馬會后的政治效應,難道蔡英文會體悟不出其中的訣竅嗎?事實上蔡對馬有情緒,她也看出馬的出手是在喚醒泛藍群眾熱情,選舉若走向藍綠對決,對民進黨絕對沒有好處,尤其是她設定的“全面執政,立委過半”的主張將面臨新的挑戰。為抵消習馬會的效應沖擊,她個人避談“九二共識”,將相關議題改由沒有選舉壓力的綠營縣市長開炮,來緩解突如其來和平VS危機的壓力。
出乎蔡預料之外的則是日本。日本看馬習會的觀注點在兩岸于釣魚島與南海問題是否處于相同陣線,表明日方對臺灣向大陸靠攏保持警戒態勢。這則消息到臺灣,引起不少爭論,矛頭指向民進黨的東海與南海政策,尤其是釣魚島與太平島歸屬問題,民進黨所持立場必須說清楚講明白,以免當李登輝說釣魚島主權屬于日本時,蔡與民進黨民調瞬間滑落不少,而造成蔡的困擾。
回顧臺灣2014年九合一選舉,由于食品安全、青年人低薪、馬英九執政積效不彰等議題發酵,使國民黨為之大敗。到2015年國民黨或許因選戰告急,手中無議題可攻民進黨軟肋,而蔡英文則好整以暇地靜待接收政權。孰料馬英九出招重打“兩岸牌”,以和平VS危機為選戰主軸,逼蔡表態,令蔡回防不及,反而促成選戰升溫。至于“兩岸牌”是不是特效藥?隨選戰升溫就能看出效果。誠如馬英九智囊趙春山所說:“批評馬英九的人士,至少不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不敢貿然推翻九二共識內涵,足以說明兩岸牌在民進黨心目中仍有不可觸及的底線,選擇和平或是危機,就看臺灣人民的抉擇。就算蔡當選,蔡還是要面對九二共識的問題?!?/p>
(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倒扁四人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