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在塞戈維亞,身旁是前英國副首相尼克?格萊格和他的夫人、律師米利亞姆。我們坐在一輛紐約消防員1935年用過的 “麥克貨車”里,從圣法孔多廣場駛向IE商學院,那里即將舉行一場尼克和記者拉米勒斯之間的對話,主題與熱衷獨立的加泰羅尼亞大區有關。這場對話是第十屆塞戈維亞海伊藝術節(Hay Festival)的活動之一。
同樣在塞戈維亞,兩年前,我曾和中國詩人西川討論過精神分析在社會中的應用。我說“西班牙是一個前弗洛伊德國家”,西川表示贊同。在我出生的阿根廷,精神分析早已被視作有益的科學,獲得廣泛認可。因此每當看到西班牙人不情愿,甚至抗拒它的時候,我總不由得驚訝。
海伊藝術節最初起源于威爾士的海伊地區,現在已擴展到愛爾蘭、墨西哥、秘魯等國家。每年的9月、10月是塞戈維亞舉行藝術節的日子。在近一周的時間里,主辦方邀請了不少文化、政治、經濟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與聽眾分享自己的經歷感受。
大家坐在綠油油的花園中,聽詩人讀詩;或是登上城中一處高地,俯瞰全城景致;或是參加電影短片放映會、音樂會、藝術展覽會…… 節日中的塞戈維亞讓人心生歡喜,整個城市成了西班牙某種意義上的文化中心。人們從世界各處趕來,這是場關于思想、文學、藝術、音樂的慶典。你最喜歡的作家可能就在街邊,在某個咖啡廳喝著咖啡。你可以上去打個招呼,拍拍他,甚至和他聊一會。
近十年來西班牙政府更加注重推動文化發展,各式文化節、見面會屢見不鮮,但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馬德里太陽門廣場附近的阿爾貝尼茲劇院,當初如果不是因為包括阿爾莫多瓦、巴爾加斯?略薩和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在內的一批人聯名簽署抗議,恐怕今天早已變成一家購物中心了。
這家劇場一直由馬德里大區政府運營,奇怪的是,大區一直不愿承認它是“文化遺產”。如果成為“文化遺產”,劇場就可以免于被拆毀。當時我以志愿律師的身份參與了這場訴訟,作為原告的我們勝訴。今天,這個案例依舊在一些大學的法律課上被當作典型進行討論。
每個城市都應當保留一些富有代表意義的文化場所,比如像“文學沙龍咖啡館”這樣的地方。前不久,馬德里一家有128年歷史的著名老店Café comercial 停業,人們震驚、惋惜之余卻無可奈何。作為昔日咖啡店顧客的作家、記者們寫下不少詩和評論文章作為回應,但就此沒了下文。法律中其實有保護類似文化遺產的規定舉措,只是沒人采取行動。
在業余時間我也會關注公共資產投資文化事業的情況。其實除了保護遺產,適度打造新的文化中心也很重要。錢不能亂花,最應該用于推出新的文化產品和培訓新人。好比之前耗資近5億歐元的西貝雷斯宮修復項目,擴建了沒什么用處的“西貝雷斯文化居民中心”。其實只要拿出這筆錢的五分之一,就可以把馬德里建成一個文化重鎮。
我曾不止一次聽人說,阿根廷是整個西語世界里戲劇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劇場數量和每年新貼出的海報甚至超過巴黎紐約。我想,馬德里如果努力一番,至少可以試試成為第二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