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02歲的“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逝世。獲悉這位推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功臣離去,社會掀起對他的追思熱潮。10月11日,他的家人在其木樨地家中擺設靈堂,供各界人士吊唁。
杜潤生的一生,用他靈位前的一副挽聯可以概括:“心系蒼生一號文件留青史;手扶才俊改革大業有傳人?!?/p>
“他一生中的主要時間、精力用在農民和土地問題的思考、解決上?!倍诺拈T生、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翁永曦稱其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家、理論家、開拓者、實踐者?!?/p>
1982至1986年,杜潤生連續5年參與主持起草了關于農村工作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理論,把“包產到戶”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為飽受爭議的“包產到戶”提供法律保障。
他曾告訴翁永曦,還有一個他“放心不下的待解決重大問題”:怎樣減少農村人口,到本世紀中期,轉移出去兩億左右的農民,使他們取得完全的國民待遇。
1990年,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撤消,但老人家退休后并未停止關于改革的思考和學習,每天都到辦公室看文件、看書,找人說話聊天。90歲時,杜潤生專門找翁永曦,談到中國改革還有兩個難題沒有破解,一是如何用市場經濟激勵人,二是如何用民主政治團結人。
“生前死后從來不是毀譽參半,說明這個人是真正有智慧的?!倍艥櫳ナ篮?,翁永曦收到了這樣的評價短信。
縱觀杜潤生宦海沉浮的一生,官位只是他為民做事的工具。他從湖北開始與農村結緣,1953年調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國務院農村辦公室副主任,參與組織領導全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
秘書長的工作經歷對杜潤生的為人處事有很大影響?!鞍炎约旱囊庖娹D化為決策者的主張,把千百萬農民的呼聲,轉化為黨中央的政策”,這是他最為人稱道之處。
1990年后,杜潤生曾有機會轉調中共中央辦公廳,但他以一輩子關注農業、還是留在農口為好婉拒。他排斥虛名,據門生回憶,在出版《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時,封底清樣的介紹曾包括“人稱‘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稱號,杜潤生看后,把這句一筆劃掉。幾經勸說,他只有兩個字:不行。即便對于他創造性提出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也只稱是農民的首創精神起了關鍵作用,他只是將其理論化、政策化。
杜潤生重視發揮年輕人的作用。在他的培育指點下,一批人現已成為執掌國家經濟命脈的砥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中財辦主任劉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以及經濟學家林毅夫、周其仁和溫鐵軍等。此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劉源上將也曾受教于杜老。
“杜老很有意思,他一定讓人把話講完,一定讓人把不同意見講完,一定讓人把反對意見講完,”翁永曦評價。他身上有鮮明的開放自由包容的行事風格,不從意識形態出發、注重實事求是和科學調研。這種作風影響了他的門生,成為他們共同的做事風格。周其仁說,“只要有好的觀察、獨到的想法,他就愿意聽、愿意與你討論?!?/p>
退休后,他依然堅持簡陋的生活環境,吊唁的家中略顯寒酸局促,老舊的房屋內除了一些舊家具,并沒有值錢的擺設,但他的風骨志氣,仍將激勵和推動有識之士建設杜潤生之輩改革家所期待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