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成了全社會的流行語。城市化也好,產業革命也好,高速發展也好,人們提到這些名詞,都會帶上幾句“心理負荷”、“壓力逐年增高”。好像必須把整個社會都悶進一口高壓鍋里,才配得上這個目眩神迷的時代。加上時不時發生的猝死、抑郁癥等新聞,令人既感到驚恐,又無能為力。新認識的朋友聽說我的職業,都會半開玩笑地請我幫忙“疏導”一下,或者大加推崇:“現代人壓力太大了,你這是朝陽產業”——言下之意是壓力還會越來越大。
記者很愿意找我談這個話題。他們問我對一件事的看法,我說:“這些事情很復雜,對不同的人影響也未必一樣?!彼麄儐枺骸坝袥]有可能給人帶來更多壓力呢?”一旦我表示同意,他們就問:“那么,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好的建議,當然是調整心態。但是,嘴上說說又有什么用?
我想起了高考生的父母。他們都明白減壓很重要,所以他們不敢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擔心,他們不能嘆氣,不能皺眉,更不敢問:“準備得怎么樣了?”只能故作輕松地拍著孩子肩膀,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口氣:“沒事!不用有壓力,考出什么結果爸媽都可以接受!”當然,所有孩子都能覺察出他們比自己更緊張。所以你看,就算意識到壓力是個問題,也不一定就能放松。
“你們自己的壓力就非常大,”有時我會提醒這樣的父母,“孩子也有壓力,雙方的壓力悶在心里,會相互促進,整個家庭都在沉重的氛圍里?!?/p>
“你說的沒錯,但是你有什么解決辦法嗎?”他們殷切地問 。
“也許可以跟孩子談一談你們的壓力?”我說。
他們困惑地對視著:“可是……跟他談有什么用?他又解決不了?!?/p>
所有人都希望避免壓力,但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卻希望和人談論壓力,既不如臨大敵地非“解決”不可,也不會故作輕松地無視它。如何建設性地與人談論不喜歡的主題,是心理咨詢師的一門基本功?!皦毫Α毕褚粋€不受歡迎卻面目模糊的老朋友,人們早早地給它下一個結論,并將它拒于千里之外。但我們從未真正了解它,更不愿承認它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份子。要學會與它相處,我們必須近距離看清它的模樣。
一位中年職場人士,一直被工作壓力所困擾。夜里失眠,起床大把地掉頭發,他為什么那么著急想擺脫壓力呢?他不在乎健康,也不覺得壓力妨礙了工作績效,但他就是滿心害怕。他希望我能盡快幫他找到癥結。我看著他充血的雙眼,請他慢慢來,試著把壓力當成一個朋友,講一講他們相處時的經驗。
他放慢了語速,開始拿起水杯喝水。他抱怨自己所在的行業越來越不景氣,他需要操心很多事情。他擔心有一天被迫放棄這個行業,無法再維持家庭現有的生活水平:房貸、車、贍養老人、孩子出國留學……他無法放松,時刻擔憂家庭的未來。我對他說:“壓力是你最拿手的一種為家庭盡責的方式?!?/p>
他愣了一下,唇邊露出了一絲苦笑。他的語氣低沉下來,跟我講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對家庭責任的理解,以及這個家庭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每個人都有那么多深藏的委屈。我們從壓力談起,那之后我們談了很多。
當他對壓力的意義有了更多認識,“壓力”本身就沒有那么可怕了。
我們給不喜歡的事物貼上標簽,否定它,心情是很急迫的。但不妨慢一點,用建設性的方式談一談。建設的意思,是多觀察它,理解它,而不是急著擺脫,“有什么好建設的呢?”我們也許會想,“壓力是那么糟糕的東西?!钡粋€東西糟糕與否,更多取決于人們對待它的方式。這個高壓的時代,我們談到“壓力”時那股急于求成、間不容發的氣勢,也許反而是最給人壓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