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對媒體表示:臺軍正在推動募兵制,招募情況相當良好。他透露:“募兵過去這兩年,要招募10500人,去年來了3萬多人,今年預計招募的志愿役士兵一共14000人,截至9月2日為止已經有27378人報名,共計招募11946人,達標率已經達85.3%,且志愿役留營意愿原有40%多,現達71%,情況不錯?!蓖瑫r他對媒體表示,對未來募兵制前途樂觀。
盡管馬英九對于他推行的募兵制國防政策信心十足,然而在臺灣島內這項制度卻存在嚴重的爭議。2013年的“洪仲丘案”是募兵制的一次重大挫折,由于擔心參軍被“搞死”,很多適齡青年打了退堂鼓。而且南沙駐軍的征募結果非常慘淡,只能繼續征召義務兵填補。原本預計2016年實施“全募兵制”,又要暫緩實施一年,2016年臺灣還會實施募兵和征兵混合兵制??紤]到島內大選在即,馬英九自稱信心滿滿的募兵制是否能夠繼續推動下去,臺灣到底適不適合募兵制呢?
臺軍經過歷年裁撤之后,兵員數已經從高峰時的60萬降到了現在21萬的水平,按照比例而言和解放軍1985年的大裁軍幾乎相當,都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兵員數。
從嚴格意義上看,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募兵制軍隊。募兵制和征兵制的最大區別在于:服役是否具備強制性。由于內地人口基數非常大,因此并不需要全民強征入伍服役。解放軍兵員屬于自愿參軍入伍,并不存在強制性,由此可見解放軍也是標準的募兵軍隊,比臺軍更早實現募兵。而整個東亞地區只有大陸和臺灣是募兵制的軍隊。
9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臺灣青年歌唱組合小虎隊,因主要成員被強征入伍而解散。這在當時的內地青年看來相當不可思議,因為內地成名歌手只可能被特招入伍當干部,這顯然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募兵制到底有何好處?從社會總體成本而言,如果一個社會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兵力來維持國防需要,征兵制度下單人成本偏低,卻會造成極為沉重的社會總體成本上升。大量適齡青壯年因服兵役而無法參與經濟建設,會造成勞動力市場人力短缺,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經濟的進步。解放軍1985年實施百萬大裁軍,王健林和任正非都是因此離開部隊到地方創業,又分別創立了兩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如果他們還在部隊,恐怕未必有今天的萬達和華為。
臺灣兵力占總體人口比例約為 0.9%,而日本自衛隊同樣為募兵制,軍隊占人口比卻只有0.19%。臺軍人數與英國相當,英國面積約為臺灣7倍,且仍有部分遠離本土的海外基地需要維持??梢娕_軍現在并非人力短缺,橫向對比人力依舊過剩。
從各國的經驗來看,當從軍的待遇高于市場價格且就業不景氣的時候,招募兵員才會變得容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處在黃金發展期,青年人幾乎沒有人愿意加入自衛隊,因為他們在就業市場很容易找到工作,自衛隊的收入并不高。當日本經濟發展停滯,且自衛隊在歷次救災工作中表現出色,征募人員開始變得非常容易,尤其是薪金待遇方面此消彼長,現在的日本,投考自衛隊已經成為一個頗為值得選擇的職業出路。
經濟差征兵容易的定理,并非沒有例外。香港回歸前駐港英軍招募華人士兵非常容易,原因是待遇奇高。當時華籍英兵的起薪標準高達12800港元,且擁有各項福利和提供住房宿舍。士兵的薪酬會根據年資穩定上漲。服役滿20年后退休金過百萬。而1997年前香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約為 9000元,香港房價均價2萬元每平米。
香港案例的基礎在于港英當局推行的平等化政策,華人英兵與英國籍軍人同工同酬。由于香港和英國本土存在人力成本的差距,這種跨區的同工同酬相當于在中國生活拿美國年薪,所以即便在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仍容易招人。
臺灣現在同樣進入了經濟低潮期,盡管2015并未完成既定募兵目標,不過從趨勢上來看馬英九確實可以保持樂觀。臺灣軍隊少尉軍官的起薪點已經超過45000新臺幣,應屆畢業生的薪酬僅為22000-30000新臺幣的水平。軍官加上各種額外津貼和福利,相當于月入50000以上的水平,對于年輕人而言這份工作是有吸引力的。配套的國防招募教育和人力資源服務如果能夠跟上,那么未來真正全面實現募兵制并非沒有可能。拋開價值觀判斷來看,從事軍事工作也是一種職業選擇,福利待遇和發展前景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市場經濟中,當兵與否還是個市場問題,臺灣要全面實現募兵制恐怕還得按照市場規矩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