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記者來說,敬一丹并不是那種乍一聽就很有意思的采訪對象。首先是她的人生似乎缺乏變化,不止一個外圍跟我說,敬大姐這些年就沒有變過??!然后,她的性格平穩、篤定、謹慎,像錨一樣,請問怎么去描述一個錨的內在張力?寫人物故事常常需要戲劇性、變化以及沖突感,而在敬一丹身上,我們似乎都沒有看到這些要素。
前些天我跟她一起參加了幾個新書推介會,發現關注她的人遠超過我的想象。她沒有話題性,一直以來也低調,明星光環少,也不如白巖松的犀利。一位同行提醒我,為什么《焦點訪談》這么多主持人,大家記住的都是敬一丹?再延伸出去的問題是,為何是這樣溫和的人,連續做了19年中國曾經影響力最大的輿論監督節目。也是帶著這個問題,我重新對她有了好奇心。
第一次見到敬一丹是去年此時。她約我在央視門口的小花園里聊,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親切的阿姨,比電視上年輕、眼神明亮,走路輕快。說話沒有架子,也沒有教化人的姿態,春風一樣輕盈。我完全無法將《焦點訪談》和《感動中國》那個穿正裝,臉色凝重的主持人跟她聯想在一塊。這次我們聊了兩次,她哭了5次,就連在人群中說起一個老人手里捧著她在90年代的專訪,她眼睛都紅得不行。后來在安靜的咖啡館里,回想起“文革”時期的一些家庭經歷,她當時的表情簡直就是個柔弱純真的小女孩。無疑她的女性氣質很強。她的為人處事之道“很中國”,能忍,不爭。我第一次感受到她身上超于常人的特質是:她是非常柔的,又是非常剛的。
有人說她面目模糊,立場不明。我試圖去理解她“為何弱”。她確實在采訪中不愛談論一些過于宏觀的理念(包括自由、平等這樣的詞),或者涉及意識形態的話題。她也承認,自己并不像白巖松那樣擅長提出犀利的觀點。而她的成長經歷也說明她是一個跟狂熱保持距離的人。她對自己的角色認知非常清楚,自己只是一個媒體人,還是一個非?!坝邢蕖钡拿襟w人。她自認能力有限,甚至“自卑”,“內心有不安全感”,對世界的進攻性欲望少,因此所謂的“困惑”自然也就不大了。
正是這樣一個自認“過于保守”的人,一直站在《焦點訪談》的主持臺上?!督裹c訪談》前記者陳耀文后來越來越理解孫玉勝(《焦點訪談》創始人)當時的選擇,“焦點訪談不只是監督的一面,焦點訪談一開始定的就是三三三制,中性,負面和正面各占三分之一。從這個角度權衡,還是需要一個能壓得住、揉得住,在領導層認知度高,而觀眾都比較喜歡的(主持人)?!币虼艘膊浑y理解,《焦點訪談》的內容更多是“軟性監督”,為何敬一丹總是有她能發揮的地方。
精神上的自洽性再好,人人都難免有人性上的縫隙。比如,敬一丹對自己的職業名譽很在乎,當我一提到“明星”這個詞,她的臉就嚴肅起來,她“非常不能接受”自己被看成一個明星。再后來,我發現即便是這樣有分寸感的人,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她自己就說她在家里是給人壓力的那個人。
總之,一兩次采訪,離真正認識一個人,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