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大概是烏迪內遠東電影節最受歡迎的人之一。他太顯眼了,約莫1米9的身高,胡子和頭發灰白相間、頗具風情,又講究,在午夜的劇場仍戴著墨鏡扮酷。無論餐廳還是放映廳,總能看見有人跟他握手擁抱。一開始以為是明星,原來不是,他是電影節的志愿者,從第一屆起就幫嘉賓搬運行李,那時還是小伙子,一搬就是17年。
很難想象,在一個遙遠安靜、節奏緩慢的歐洲小城,一群熱愛亞洲電影的觀眾,會打破平日的節奏,把放映廳早上9點和深夜12點的1200個座位填滿。在中國電影市場加速的今天,烏迪內像一個平行時空。
和Max一樣,當地人見證了多位亞洲導演和演員的成長。1999年,杜琪峰憑借《真心英雄》拿到第一屆觀眾大獎,遠東電影節正是他走向國際的起點。經過17年的累積,這兒和亞洲電影的關聯已經很深,人們仿佛參加嘉年華一樣,等待著新老朋友的到來。
每場放映都在燈光、掌聲、口哨和音樂的喧嘩中開場,據說很多年輕導演第一次到烏迪內,面對觀眾的熾烈會受寵若驚。電影節主席Subrina會為每部片子站臺,她驕傲地說,我們有全世界最熱情的觀眾。即使一句意大利文也聽不懂,你仍會在她氣勢十足的站姿中,預感接下來將觀賞一部佳作。
這是個省略了繁文縟節的電影節,被放映和嚴肅的導演論壇塞滿,甚至沒有專門的評委會,獎項歸屬由觀眾作主。放映前,觀眾從工作人員手中領取計分紙,觀影后給出一至五的分數。得票前三名是最終的獲勝者。我留意過觀眾的反應,隱匿在作者背后關于政治或社會深層次矛盾的表達,歐洲人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但講述東方浪漫元素或亞洲神秘文化的段落,以及武打、漫畫改編電影、荒誕喜劇,更容易激發歐洲觀眾的情緒。
遠東電影節的前身是香港影展,17年前正式發展為電影節之后,把關注范圍從香港擴大至亞洲。它的選片不那么看重藝術性,更著力表現亞洲的文化體現,有點類似戛納的“一種關注”單元,你能看到它試圖覆蓋亞洲各國不同層面、層次電影文化走向的野心。今年華語電影總共有18部電影入圍,邱禮濤的《雛妓》雖然沒入十大,卻拿到了港片的最高分。
功夫片是今年的主題,因為《天將雄師》被選為開幕片,遠東電影節終于請到了他們心中的大明星成龍。我到達時正和好他前后腳錯過,但觀眾熱情不減,好多人掏出手機,給我看他們拍到的成龍模糊的身影。在嘉賓論壇環節,據說成龍因單詞量有限,一半時間都在說擬聲詞,“嗖嗖嗖砰砰砰,叮咣叮咣轟”,并輔以動作,惹得現場笑聲不斷。
《智取威虎山》是今年的閉幕片。由于早年胡金銓在歐洲已有良好的觀眾基礎,身為徒弟的徐克在意大利享有盛名。放完閉幕片已是詭異的當地時間凌晨1點,久候的觀眾重新入場,揭曉由他們票選出的最佳影片。施南生領取了終身成就獎,并以《智取威虎山》制片人的身份上臺致辭。只要她提起徐克,觀眾就像打了雞血般熱烈鼓掌。講到最后,施南生有些動情,她鄭重感謝了這位已經分道揚鑣卻仍親密合作的愛人,她說,對于她,徐克不僅是個名字,還是她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