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也門內戰升級,沙特號召組成阿拉伯聯軍介入戰事,導致該地區局勢持續惡化??紤]到當地中國僑民安全無法保障,我國宣布讓正在亞丁灣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的海軍護航編隊,趕赴也門亞丁港執行撤僑任務。
編隊迅速把在港口等候的中國僑民轉運到安全地點,隨后再次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協助巴基斯坦、英國和波蘭等十多國家的僑民撤離。由于當地情況非常危險,撤僑時曾有一發炮彈落入亞丁港附近,直接威脅艦隊及僑民的安全。撤僑編隊中的陸戰隊特戰分隊迅速在亞丁港登陸,控制住局面圓滿完成任務。
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在火力威脅下,組織撤僑工作,為此甚至派出陸戰隊護航特戰隊在亞丁港登陸控制局勢,得到了國內外一致的肯定。
然而,美國在阿聯軍介入后并未組織美國公民撤僑,國內有評論認為美國應該向中國學習。那么美國為什么不組織撤僑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撤僑對于美國軍隊而言,并不是非常罕見的事情。美軍平均每兩年組織一次撤僑行動,并且已經通過條令和政府文件的形式將其細化,稱之為“非戰斗人員撤離行動”英文簡稱NEO。
根據美國相關條令的規定,撤僑行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應該是撤僑發生地國的大使館,現場的總指揮應該是美國駐當地大使。大使決定NEO后向國務卿向總統或國防部長申請,獲得批準的同時國防部和地區司令部指定配合的美軍部隊及其最高指揮官。
為什么發起人和總指揮是大使呢?首先根據規定撤僑行動一旦啟動,當地的使領館也應該隨之關閉,外交人員跟隨撤僑部隊一起撤離。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中止了與該國的外交關系。所以任何撤僑行動都必須是非常謹慎的,在所有外交努力無法挽回事態且還有惡化趨勢的情況下才能啟動NEO程序。
除此之外,大使館作為代表國家在當地的最高機構,有著非常廣泛的當地社會關系網絡。NEO行動要想順利必須利用這些關系網,比如這次也門撤僑行動中,撤僑地點亞丁港的港口工作已經因為戰亂而癱瘓。中國海軍艦隊不僅沒有領航員協助安全靠港,而且在靠港后甚至連淡水都補給不上。中國駐亞丁省總領事就親自出面做工作,要求亞丁省省長提供必要的協助,作為報答還把省長的一名親屬順便撤走。
同時美國大使館與當地僑民團體組織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如果啟動撤僑可以通過僑民中的關系網迅速通知。如果沒有大使館起作用,單純派海軍前往撤僑,估計不僅連港口都進不去,而且僑民恐怕也完全找不到在哪里。這樣一場NEO行動,就會演變成一場入侵行動了。
除了大使館的作用之外,美國軍方定義的撤僑行動中使用武力的原則,也相當細化。首先在撤僑行動發動前,美國首先會討論當地政府和交戰團體對于撤僑行動的態度,是配合、不確定還是有敵意?這對于撤僑行動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是前兩者還好辦,后者則可能需要調動更多的軍隊和武器裝備投入行動中。
在部隊抵達前需要約定交戰規則,什么是交戰規則呢?就是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武力。例如:在對方威脅軍隊及僑民安全的時候;或者發現對方持有武器的時候??傊仨毥o行動人員一個可以執行的交戰條件,達到這個條件就可以開火,達不到就不能使用武器,否則上軍事法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NEO行動的目的是把僑民安全撤離,而不是進入一個內戰中的主權國家大開殺戒。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為何美國現在不在也門發動NEO行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早在2月就已經關閉了當地的使領館,也就是說撤僑行動既沒有發起人也沒有當地社會關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