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一:博斯曼法案:認可有歐洲聯盟公民資格的足球運動員,在與俱樂部合同期滿之后,有權在不支付任何轉會費的情況下到歐盟另外任何國家踢球;其次,有歐洲聯盟公民身份的運動員在歐洲聯盟任何地方踢球時,有關“外國運動員限制”的規定予以廢除。該法案因比利時足球運動員讓-馬克?博斯曼提請訴訟而確立。
鏈接二: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和洛杉磯湖人隊是NBA歷史冠軍最多的兩支球隊,上賽季均沒有打入季后賽,而且目前戰績都不佳。
皇馬新援盧卡斯-席爾瓦亮相,將披16號戰袍
環境
歐洲足球聯賽本質上講只是一個概念上的整合,并不真正存在一個歐洲足球聯賽可以將所有歐足聯成員國的所有各級別參賽球隊全部包括在內,只能夠通過錦標賽性質把各個國家頂尖及次頂尖級別的球隊聚在一起,形成歐冠和歐聯。但是實質上各國聯賽是沒有關系的。
北美四大盟的情況則是,不論是超級碗、世界大賽冠軍、奧布萊恩杯還是斯坦利杯,最后的冠軍得主都可以毫無疑問地加冕“世界冠軍”的稱號。NFL(國家橄欖球聯盟), 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NBA(美國及加拿大職業籃球聯盟), NHL(北美冰球職業聯賽)分別代表了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在世界上最頂級的聯賽水準,并且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這就導致了美國這四大聯賽完全可以自己內部玩,不用“理會”日本職棒、歐洲男籃發展水平如何,只需要時不時吸收先進人才就可以了。歐洲足球就完全不行,即使是五大聯賽冠軍也不敢稱自己在本國奪冠后即是“世界冠軍”,可能只有在同時獲得本國聯賽和世俱杯冠軍的情況下,這種說法還有些底氣。
理念
與美國體育文化不同,歐洲足球聯賽并不倡導絕對意義上的公平。不論是主要以轉會費的方式購買球員,或是博斯曼法案的生效,都顯示出這個系統內“豪門”和“壕門”更加容易取得好成績。過去十年來歐洲足壇的新生力量從切爾西到曼城再到巴黎,無一不是借助資本力量快速打造豪華陣容。
至于馬競和多特的崛起也同樣是因為兩隊均在各自聯賽屬于運營狀況良好的球隊,多特更是占據了德國球隊買賣基本屬于“大禮包”的優勢,而這兩隊在成功后也遭遇了不同程度上的失血,球隊的骨干成員加盟了更強更有錢的球隊也是這種“弱肉強食”的歐洲足壇法則的體現。
相比之下,北美的聯賽更強調一個公平的聯賽,這也是下面要說為什么北美聯賽會是這樣一個沒有升降級并且采用選秀制度的關鍵。聯賽的榜尾球隊可以獲得高順位的選秀權,從而通過優秀的年輕球員完成球隊的重建工作。在經過合理的運作后可以在幾年內成為優秀的冠軍爭奪者,而不是當賽季結束后降入次級別聯賽并且陷入泥潭。
在交易上,美國聯賽同樣以交換球員的方式搭配工資帽的限制來使得聯賽內各隊的實力盡量平均。誠然,無論怎么樣的聯賽都會有真正的爛隊和長久的強隊,但是北美聯賽的變數更大,具體可參見NBA歷史冠軍最多的兩支球隊現狀。
體系
這就是為什么北美可以玩選秀,而歐洲玩不了。我們來假設下歐洲聯賽2015-2016賽季開始第一次選秀。請問:
所有國家培養的球員放一起選嗎?
頂級聯賽跟次級別聯賽也都要一起選嗎?
如果是各個國家自己辦的話,那也是本國聯賽所有球隊一起選?還是頂級聯賽自己玩?
頂級聯賽自己辦,那高位簽給升班馬是不是對降級隊不公平了?
歐冠聯賽的存在,不談競技上的優勢,單說經濟上的收益,哪支強隊敢擺爛?
那我們是不是就看不到類似馬刺爛一個賽季拿到鄧肯進而開啟一個時代這樣的故事在足球圈上演了?
而且選秀權可不可以買賣,我家挖石油的有錢,你個升班馬2000萬買你個選秀權干不干?
像德甲本身就物美價廉,每年選秀權,拜仁打包買三四個是不是從此真的坐實“挖掘機”稱號了?
我執教英超,但我喜歡荷蘭球員,我能不能去買幾個荷甲的選秀權?最后就變成豪門每年花點錢買選秀簽位?
你看很亂吧,那北美足球聯賽呢?MLS(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過去20年發展不是挺快的?選秀照常搞,次級別聯賽NASL和MLS也沒有升降級關系,現在諸如卡卡什么的也都去了。別急,人家那邊新賽季差點沒能開始,全拜MLS體制所賜,勞資協議沒談好,球員準備罷工呢現在(這里不做擴展)。
所以,“體系”和“情懷”一樣,好不好得看用在哪。這話真想對中國足球說,不是誰家東西好,照搬過來就也能好使,更何況是“中國特色”的照搬。
基礎
一個聯賽的基礎就是青訓系統。歐洲青訓是俱樂部分年齡段建設梯隊,北美是一套從小學中學的社區比賽到大學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的系統。孰優孰劣不做評價,但是俱樂部梯隊系統注定了選秀是不可能的,否則皇馬辛辛苦苦從全歐洲搶來奧德加德,好好培養兩年,然后參加選秀被類似萊萬特選走了,你不怕老佛爺選秀日當場氣死?
不論是歐洲足球聯賽仿照美國的校園聯賽,還是美國四大盟仿照歐洲的青訓梯隊模式,都是沒有可行性的。NCAA在美國只比MLB年輕,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完整打造出一套通過橄欖球和男籃提供資金從而養活各種高校體育項目的成熟運營模式,這不僅僅是美國四大盟的根本,也是整個美國體育的根本??梢哉f,全世界所有的高校聯賽加起來影響力也不如NCAA。而打造這樣的模式不僅僅需要時間,更是需要足夠的高校數量以及民眾對于體育的多樣化的接受程度,這兩點美國獨步天下。
那歐洲的青訓梯隊模式被搬到美國呢?從小就有更加專業的訓練不好么?還是上面的問題,首先這樣會極大增加職業隊開支,同時對NCAA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全美各個體育運動發展,而且這樣的一套新的青訓體系打造需要時間,很可能造成斷代。對于中國觀眾來說,籃球作為四大盟受到NCAA影響最深的運動,NBA也勢必會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啊,大家各玩各的,多樣化的模式有什么不好。沒準哪天中國足球聯賽就搞個類似青訓+校園的合作機制,那時候我們就能看看結合歐美體育系統的中國足球能發展成什么樣子了。
劉雨客(邁阿密大學體育管理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