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報道中的一個畫面,意外出現疑似航母彈射裝置實驗系統。圖片中可以看到,一條軌道從藍色房子中延伸出來,在軌道上有疑似滑塊的設備。這與美國和法國已經裝備的航母彈射器外觀近似,類似的裝置也只能用于航母彈射,因此可以判定未來中國航母很可能會裝備艦載機彈射器。
世界上具備研制和生產蒸汽動力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同時美國也是第一個研發及使用電磁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除了美國,現在僅有法國航母裝備了彈射器,當然其供應商也是美國。如果中國完成彈射器的研發,那么將會是世界上第二個研發及生產艦載機彈射器的國家,即便是前蘇聯也未曾完成這項重要的裝備的研發和生產。由于彈射器能使航母的戰斗力倍增,中國在這方面的突破是里程碑式的。
當然我們必須注意到,研發建造武器裝備絕不是一場為了科研而科研的技術行為,尤其是航母這種大型主戰裝備,早在建造階段就應該已經完成了對其功能的規劃。在美國海軍的裝備序列中,航空母艦是爭奪大洋制海權的主戰兵器,同時也是對濱海國家實施攻擊的主要作戰平臺。前蘇聯建造航空母艦之初,主要定位于在核戰爭中為核潛艇提供水面掩護的機動作戰平臺。中國在這方面暫時沒有一個明確的軍事定義,不過從中國現在所處的安全形勢來看,中國的航母其實更類似于一戰前要塞艦隊的旗艦角色。
海權論的發明者、美國海軍將領和軍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IfredThayer Mahan)最先提出了所謂要塞艦隊的理念,指的是一種幾乎只在岸基火力支援范圍內作戰的海軍。馬漢本人認為要塞艦隊理念落后,限制了海軍的機動能力,并且無法完成對海權的控制。不過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實際上海軍艦隊缺乏進攻海岸線堅固要塞的能力,從南北戰爭的經驗來看艦隊進攻要塞無異于自殺。當然隨著海軍火力的提高,要塞在戰列艦面前完全不堪一擊。鴉片戰爭中中國要塞對英國海軍幾乎毫無抵抗能力,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也證明了堅固的要塞無法抵御來自海上的攻擊,此后要塞艦隊這個名詞幾乎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然而美國海軍退役指揮官卡爾?舒斯特去年卻在《海軍學會會刊》上發文稱中國可能利用岸基反艦彈道導彈建立反介入區,讓航母在該區域內充當快速反應平臺,他認為這是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的“要塞艦隊”理念的回潮。
盡管國內理論界對此頗有批評,卻也不能否認舒斯特的見解頗為符合現實。中國現在奉行積極防御戰略,沒有蘇聯全球爭霸的意圖和實力。中國的核潛艇數量并不多,并未像蘇聯一樣作為主要作戰兵器使用。所以無論是美國的全球爭奪制海權,還是蘇聯的掩護核潛艇的定位,都并不適合中國。至于對岸攻擊威懾,盡管中國一直在加強空對地打擊能力,從整體裝備水平而言,還只能算是一個防守多于進攻的空中力量?,F階段海軍航空兵沒有對境外陌生地區發動對地攻擊能力,也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和配套。
即便作為要塞艦隊,航母如果能夠在其活動海域之內,具備防空預警、掩護水面水下兵力、驅逐對方空中力量以及有限度的對地攻擊能力,對提升海軍兵力的整體戰略地位也至關重要。彈射裝置對于中國海軍而言,絕對不是能力過剩的裝備。彈射器除了可以提高戰機的出勤率之外,艦載固定翼預警機要想起飛也必須借助彈射器。盡管英國和俄羅斯都裝備了預警直升機,然而從作戰效果來看兩者相距甚遠。要想實現航母全部的作戰功能,彈射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裝備。
中國航母在使用定位上,其實既不是蘇聯模式也不可能是美國模式。舒斯特的分析結果,似乎是最符合中國航母戰術定位的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