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近宣布將會進行薩爾瑪特導彈的試射階段,俄羅斯副國防部長表示該導彈可以將10噸的負載投射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此款導彈或將在2018年到2020年間正式加入導彈部隊。此前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表示,俄羅斯導彈技術取得突破,這意味著美國將無法攔截俄羅斯的彈道導彈。然而在聲明公布時羅戈津并未同時披露到底俄羅斯擁有了何種新的技術,以及這種技術將如何突破已經形成戰斗力的美國導彈防御系統。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的核武器庫都能保證摧毀對方甚至世界,因此形成了所謂恐怖平衡。就是互相保持殺死對方的能力,但是為了避免被對方殺死,要求各自不得保持單獨殺死對方而不被對方殺死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用槍指著對方的人,要求各自也不得穿上防彈衣。冷戰結束之后,這種國際關系形態已經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然而美俄雙方的核武器庫規模雖有所減少,卻仍舊保持著非常強大的攻擊能力。
近年來美國的反導技術發展成熟且完成多次試射,與此同時,俄羅斯由于多年經濟疲弱軍事實力下滑,令人非常懷疑它是否還有毀滅美國或其歐洲盟友的能力。從冷戰后的國際關系實踐來看,北約和歐盟的東擴固令俄羅斯然心存忌憚,卻并非其最揪心的問題。畢竟以常規力量對俄羅斯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性并不大,現代戰爭高昂的成本讓各國對于發動戰爭這件事望而卻步。
然而北約在抵近俄羅斯的東歐地區建立反導系統的雷達網絡,是俄羅斯最不能忍受的挑釁。這等于加強了北約國家防御俄羅斯核武器長矛的能力。由于經濟實力和戰略實力衰落的原因,俄羅斯沒有能力進行對應的反導建設,更沒有能力在北約門口建設同等雷達預警網絡,因為北約已經推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要保持足夠核威懾能力根本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通過加強核武器攻擊能力來突破北約防御網。核武器以及運載工具的開發成本巨大,卻是維持戰略平衡成本最低的武器,同樣的成本投入隱形戰機或者超級航母上,不僅無法獲得足夠的威懾能力,甚至很可能無功而返。從朝鮮的案例來看,其常規武器技術一塌糊涂,但擁有核武器后周邊國家都不敢小覷。
作為核大國,俄羅斯當然知道其中利害,因此即便在冷戰剛剛結束最困難的幾年,也未曾停止研發新的火箭運載技術,也就是洲際導彈技術。這么做除了保持足夠核威懾能力之外,同時也是賺錢的好機會,衛星發射和太空船發射也是一門不錯的生意。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俄羅斯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相當不錯的。
其核武器庫中的白楊M洲際導彈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冷戰后才服役的新型洲際導彈,不僅具備多彈頭攻擊能力,而且針對美國反導網絡做了優化設計。該導彈采取機動發射,平日導彈部隊可以通過公路進行機動部署,西伯利亞地區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的,這款導彈在林間專門經過偽裝修筑的小路上穿行,有效降低了美國偵查衛星的發現概率。由于采取了多臺固體速燃發動機,這款導彈在發射初期的紅外特征并不大,美國反導系統的早期預警主要通過紅外特征判別。白楊M導彈的這兩項特點可以壓縮美國反導系統的反應時間。
除此之外,白楊M導彈的彈道比過去的洲際導彈更為低伸,上升段的頂點低于過去的彈道導彈。這么設計的好處是彈道高度更低,末端飛行時間更短。盡管有人認為降低彈道高末端加速度可能不足,但公開資料顯示白楊M的末端速度可達22馬赫以上,完全沒有速度劣勢。至于現在為應對末端攔截非常普遍的誘餌目標、機動變軌等技術,也已在這款導彈上實現。由此可見俄羅斯已完成實戰部署的導彈,無論是上升段、中段和末端飛行部分,都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美國反導系統現在實際上沒有把握攔截這種先進的導彈。至于2018年才服役的薩爾馬特導彈先進到什么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俄副總理這次恐怕不是危言聳聽,在經濟情況不佳現實下,加強核力量是普京政府惟一的選擇。這就是為何專家認為,類似冷戰的核對峙可能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