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文明到都市文明的轉變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就是飲水的方式和影響。西方文明的進程可以說是一部重新認識水,并且達到現在高度重視水的進程。這種對于水的重視,源于其歷史上因水而生的各種環境污染事件、流行病的肆虐,可以說是血的代價。反觀中國,對于水質、供水體系以及城市供水管理的重視并沒有提高到西方文明曾經達到的程度,這源于中國文明對水的利用比西方更加健康、安全,也更加落后和保守。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當前供水系統的落后。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都市的形成,歐洲由飲水導致的衛生問題逐漸凸顯。在中世紀的歐洲,所謂護城河其實就是環形糞坑,掉到護城河里不是淹死,而很可能是被熏死。當時人們沒有任何衛生的概念,隨處大小便并將排泄物投入水源是非常常見的行為。
隨后,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劇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同時航海貿易的繁榮也將霍亂等由于水源引發的疾病從印度恒河傳入整個歐洲。此二者和上述污水管理缺失、清潔水源污染的社會狀況相結合,導致了歐洲霍亂的大規模流行。這是自黑死病之后遭遇的最大一次瘟疫。
根據Wikipedia詞條 Cholera outbreaks and pandemics, 在歷史上霍亂一共有7次大規模流行。1848年倫敦將近14137人死于霍亂,人們卻束手無策。1853-1854年倫敦再次流行霍亂,將近10738人 死亡,直到約翰·斯諾醫生通過推理演繹的方法,通過詳細排查死亡人員的居所,發現大規模死亡都發生在一口水井周圍的街道。約翰·斯諾并沒有發現水中的細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細菌致病的理論,但他首先提出了水源致病的說法,可惜沒有被當時的當權者承認,只是象征性地拆除了污染的水井。后來發現,原來這個水井是一個糞坑再往下挖掘三尺建成的,原來蓋在一個房子的附近,那些感染霍亂的嬰兒的尿布都是在這里清洗的。后來房子失火,街道擴建,糞坑就消失了。諷刺的是這個水井的水還非常好喝,周邊很多家庭都從中取水,從而感染了霍亂。
當時流行的致病原因是毒氣說,這也和倫敦糞坑系統有關。人們將糞坑中的堆積物倒入泰晤士河,使得泰晤士河成為名符其實的臭水溝,臭氣熏天。人們認為每天呼吸的臭氣導致了霍亂,甚至使用硫磺來熏烤尸體以求解毒,倫敦下水道協會的喬瑟夫·巴加吉特主導了大規模的下水道修繕工程,極大消除了水中的臭味,但在1853-1854年霍亂再次流行,毒氣說不攻而破。直到一戶人家停水后發現水管道內一條腐爛的鰻鱺,才讓人們開始正視飲用水污染是疾病源頭的說法,從而開始興建各種公共工程,改善水質?;魜y肆虐造成了深刻的政治變革。
這種沖突在現在是難以想象的,但卻深刻烙印在了文明發展的進程中,直接導致了西方文明對于水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酒類飲料大規模流行,因為人們認為啤酒比水更加“清潔”,因此出現了“小啤酒”這種飲品,這個烙印如今在歐洲酒文化的盛行中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同樣經歷都市化的中國,由于飲水導致的病毒卻沒有大規模流行(這方面的表述也不盡準確,中國在這方面的記載不是很全面, 其實1854年霍亂也傳播到了中國)。其中兩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污物的態度,和中醫以及茶飲中對于沸水的應用和推崇。中國人對于污物采用的是極端實用主義的態度,認為其是最好的天然肥料,自然形成了收集污物并運輸販賣的服務業。
同時,中國在發展進程中沒有受到太多宗教的沖擊和影響,而歐洲宗教早期對于污物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排斥和厭惡,導致對于污物和糞便的收集和處理重視不夠,污染了重要的城市水源。另一方面,中醫和茶飲進一步加深了引用沸水的習俗,甚至被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因此不同于西方文明在飲水過程中導致的文化和階級沖突,東方文明對于水具有天然的親近感,但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水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國的政策和文化對于人口流動的限制,其實很好地控制了以水為載體的交叉傳染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水質安全。
西方文明破而后立,中間沸水并沒有像中國那樣獲得醫學和文化的雙重承認,因此飲用沸水并沒有被視為是一種兼具治療、養生和休閑功能的生活行為,就連著名的巴斯德消毒法,最初也只是被用于處理酒類和飲料的消毒的工業方法。但由于之后對于水和傳染病聯系的重視,導致了水技術的大規模發展,衍生出了“直飲水”的概念,卻已經遠遠超出了直到清朝末期才開始出現自來水概念的中國。
知友@鄭文 問和冰水有什么關系,在此補充一下:
上述針對歐洲的描述是想說明為什么歐洲沒有和中國一樣發展出喝熱水的習慣,卻發展出蓬勃的啤酒文化和直飲水的概念。而直飲水實際上構成了冰水的基礎——飯店 提供的冰水就是自來水而不是礦泉水,成本低,流程簡單。在國內很難想象飯店會供應免費的加冰礦泉水或者加冰溫白開水,這顯然也是一個成本的問題。
美國的情況和歐洲有所不同的是加冰的習慣。很多歐洲來的游客在美國也不適應飯店提供的冰水。這篇文章有所描述《History, Travel, Arts, Science, People, Places》
簡單總結一下文章的內容:很多人認為美國人飲料加冰使得飲料的價值降低,但現實是美國的餐廳大多提供免費續杯服務,因此作者認為,美國飲料加冰的習慣來自于 他們“more is more”的心態,簡單地說就是占了便宜,即在無限續杯的情況下加冰會讓顧客有一種得到了實惠的感覺。當然,參照上面答案,其中也有會增強食欲的說法。這背后也和美國的餐飲文化和競爭有關,細細討論還可以寫很多。
這個答案寫這么多,也是希望證明:一件簡簡單單的飲水習慣的差異,背后是深邃的歷史和文明積淀,學習的樂趣就是追根溯源,剝絲抽繭,而不是簡單用一句文化差異來解釋。所有文化差異的背后都是差異的文化,而探討文化差異的過程也是在探索差異的文化的歷程。
綜上所述,飲用水的方式,其實是一個復雜的進化過程,這其中涉及到的沖突、發展、科技進步,需要進一步審視和考察。
(本欄目與知乎網站合作)
1771 年出版的《漢弗萊·克林科的探險記》也為我們展現了此時期英格蘭的情形:“每一天,家里所有便壺里的污穢物都倒進這個桶里,晚上10點,桶里的東西都從一扇對著大街或者弄堂的后窗倒出去,仆人會對過往行人大喊一聲‘當心,水’,意思是上帝保佑你。在愛丁堡,每家每戶每天晚上這個時候都做著同樣的事。所以,瑪麗·瓊斯,你可以想象這么多糞坑會散發出什么樣的味道,但他們說這是有利于健康的。確實是的,我相信?!保ㄞD引自[美]霍丁·卡特(W. Hodding Carter)著,湯家芳譯:《馬桶的歷史:管子工如何拯救文明》,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50頁。)
早在南宋時,杭州就已有專人收集和運送城市人糞。吳自牧說杭州“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去,謂之‘傾腳頭’。各有主顧,不敢侵奪?;蛴星謯Z,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后己”。吳氏還說:“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夢梁錄》)。到了明清,城鎮人糞肥的收集、運輸工作有很大改進。在收集方面,不僅有“挑糞擔的,每日替人家婦女倒馬桶,再不有半點憎嫌,只恨那馬桶里少貨”,而且城中“道旁都有糞坑”〔即公共廁所〕(《掘新坑慳鬼成財主》)。
根據Louis Pasteur詞條,細菌致病說也是1858年才正式發布,而且中間需要很長一段被科學界證實的時間。巴斯德消毒法發明時間是1864年,而且只用于消滅啤酒和葡萄酒中的細菌。很久以后才推廣到牛奶殺菌。而且據我猜測這中間可能還涉及到專利保密和商業利益的問題。而約翰·斯諾水源致病的說法是在1855年正式發表的??梢娭虚g存在至少10年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