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關于個別財經媒體涉嫌新聞敲詐的新聞充斥網絡。有人憤怒,有人謾罵,有人悲傷,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從最初被人斥責的角色,轉身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財經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作為曾經在財經媒體呆過的人,我想講幾個故事,它們是如此的真實。
有一家聲望不錯的A股上市公司,我們姑且稱之為B公司。幾個月前,這家公司宣布收購幾家同行企業。當然,公司不必自己掏錢,而是向資本市場增發股票,讓股東買單。B公司收購的這幾家企業里,有優質的,也有爛盤子。其中,C公司就是一家業績很差、資質低劣的企業。B公司原本不想收購這樣的企業,畢竟是賠本的買賣,但最終還是花費數億元買了。原因很簡單,C公司欠了B公司大量的債務,還不了,B公司只好再花費數億元把苦果吞下,慢慢咀嚼。
當然,這樣的內幕,公司是不會對外主動披露的。公開的信息總是美好的。在上市公司公告中,C公司被包裝成一家潛力無限的優質企業??吹焦娴墓擅駛?,在雪球網、股吧里熱火朝天地討論,分析C公司的投資價值,甚至有人熬夜趕寫投資建議,大家信心滿滿。我有個朋友在B公司,他覺得股民們很悲哀,卻又什么都不能說。
我以前是個財經記者,每當得到這樣的消息,第一反應總是:我要調查清楚,然后把它公之于眾。我相信,其他財經記者也是一樣。
但事情演變卻由不得記者們。
當記者做了充分的外圍調查后,當然要采訪公司本身,畢竟外圍人的說法,常是片面之詞,只有向公司核實之后,記者才敢起筆寫稿子。
然而,當記者聯系公司采訪,有的上市公司感覺受到了威脅,他們害怕真相曝光。因為第二天新聞出來了,他們的股票也許發不了了,股價或許大跌,證監會也要找他們。
于是,公司派人來找記者,開始偷偷,甚至強行給記者塞錢。這常常是一個數額幾千元的信封。記者拒絕,來人覺得給少了,又封了一個更大的信封,記者再次拒絕。他又開始請記者吃飯,或者去洗腳城之類的,又一次被拒絕。公司的市場總監開始通過公關公司,找到報社領導,說要投廣告,只要不發新聞。拒絕了,也許報社、記者從此成了公司想象中的“仇敵”。同意了,事情解決了,但這也可能成為對方日后舉報的“證據”。
這一過程,常常被不少公司描繪成“新聞敲詐”,他們出于無意或者有意。
我在過去的采訪過程中,面對過很多次這樣的情形。
“煩請您把報道的方向稍微掰過來一點。這張卡還請收下?!边@是客氣的人。
拉扯著胳膊、衣服,強行往你的口袋或者包里塞紅包。這是粗魯的人。
大晚上非要開車拉著你在他們縣城里轉悠。這是想法多的人。
四處打聽你下榻的賓館,直接進屋要跟你夜聊。這是比較執著的人。
你走哪兒,他跟你到哪兒,不離不棄。這是最危險的人……
如果你在某一個環節“軟”了,那你就是最愚蠢的人。
我采訪過的一些公司,常常認為一切都是因為錢,所以錢能解決一切問題。當他們的錢解決不了問題時,他們仍然有辦法:提前到各大網站活動,請求不要轉載;早晨派人把各個報攤的報紙買走??傊ㄥX免災。
我從不懷疑,媒體中存在著骯臟的事情。但一些被“恐嚇”的公司,他們曾經又做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