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國熱”流行歐洲時,來自東方的哲學、律法、科舉制度風靡一時,啟蒙思想家們把中國看作“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理想國度(伏爾泰語),他們用中國文化作武器,批判教會、推動社會進步。直至19世紀中葉,率先工業化的歐洲終于發現了清帝國的虛弱,在殘酷的競爭中,中華帝國一再退守,那是場文明的落敗,帝國的制度已經無法對現代的國際競爭作出有效回應。
時至今日,中國與歐洲之間正開啟又一輪“文明對視”。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誕生以來,中歐關系迅速升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出訪荷蘭、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任后5次出訪,已3次選擇歐洲。從“三駕馬車”到歐洲腹地,都留下了中國領導人身影,歐洲領導人也因各種契機頻繁到訪中國。在特定的國際關系背景下,中歐雙方重拾了對彼此的興趣。
6月16日至22日,李克強出訪英國和希臘。一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西方現代文明的代表,一個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正因如此,此行在現實的政經關系之外,還透露出獨特意蘊。
超規格接待的背后
李克強此次出訪英國,英方安排的禮賓規格非比尋常。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透露,由于英女王年事已高(88歲),近年很少會見來訪的外國政府首腦,但每當中國總理首次訪英,女王會見已成為一項“慣例”。在李克強車隊抵達溫莎城堡時,皇家衛隊身著盛裝、行禮致敬,女王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在正門迎接。在白色會見廳,李克強與英女王進行了半個小時的交談。
由于英國的禮賓改革,首相通常并不為來訪的外國政府首腦舉行歡迎儀式,但李克強的正式來訪是例外。在歡迎儀式上,首相卡梅倫和倫敦衛戍區司令引領李克強登上檢閱臺,軍樂隊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之后儀仗隊隊長用中文報告:“總理閣下,請您檢閱!”細節處的特殊安排,反映了東道國的用意。
18日,李克強在歷史悠久的倫敦金融城市長官邸,面向三百多位智庫成員發表了題為《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講,主辦方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是全球頂級智庫,由兩家共同舉辦同一場演講十分罕見。
對于李克強總理此行所受到的破格禮遇,英國媒體表現得十分敏感,《金融時報》評論說,“很少有人能享有這一榮幸,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今年訪問英國時曾獲此殊榮,李克強得到同樣禮遇說明,在卡梅倫眼中,英中的貿易伙伴關系與英德在歐洲的政治同盟分量相當?!?/p>
而在希臘,由于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希臘的大力幫助,李克強總理受到的禮遇更加明顯,在他到達雅典國際機場時,希臘總理薩馬拉斯與全體政府內閣官員在機場跑道迎接,并在三天訪問期間全程陪同。希臘國家電視臺等媒體還派出衛星轉播車對所有活動進行全程直播。對于中希關系的重要性,該國副總理稱,希臘把自己看作是中國在歐盟的“大使”
毫無疑問,總理在上述兩國受到的禮遇背后,是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影響力。訪英前夕,李克強于16日在《泰晤士報》發表題為“中英正走在共贏的道路上”的署名文章,該報同日在頭版配發文章稱,李克強的文章標志著一場“展示真正中國的運動”已開始。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認為,“中國是最重要的未來,但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往往總是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英國政府的轉變應該受到熱烈歡迎,我們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時,必須首先考慮中國。
6月20日,雅典,李克強總理與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共同考察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同碼頭工人親切交流
經濟實力的意義
經濟是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交往時,對綜合實力最直觀的展示。17日下午,李克強與卡梅倫舉行會談后,共同見證了有關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中英雙方共簽署數十項政府和企業間協議,內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總額超過300億美元??穫悤娪浾邥r說,2013年中英雙邊貿易創下紀錄,英國出口中國增長10%,每月多達10億多英鎊,同時,過去18個月中方對英投資超過前30年的總和。
在整個歐洲,2013年與中國的貿易額也達到5591億美元,歐盟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高新技術來源地,經貿聯系對雙方的意義不言而喻。
不過,與歐洲一些經濟大國相比,英國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仍有極大提升空間,中英貿易總量甚至不及中德貿易的六分之一。因此,英國寄望于中國龐大的市場以提升經濟發展,同時希望中國能將龐大的資金投向英國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作為世界上最早發展鐵路的國家,英國人曾引以為傲的鐵路網絡已經陳舊不堪,從倫敦到曼徹斯特360公里的距離,火車需要運轉三四個小時,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國國內的高速鐵路網。此次訪問中,李克強總理照例做起了中國高鐵的推銷員。
英國歷來崇尚自由市場,在對中國的經濟關系中也持有較為開放的姿態。與華為公司在美國屢受詰難不同,英國政府對其態度積極,表示對中國投資“不設限”,卡梅倫還在唐寧街10號設宴款待華為老總。經歷過金融危機和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打擊,英國在對待中國投資上日益變得實用主義。中國在歐洲各國的投資中,英國是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個。
跟英國這樣的一流發達國家相比,希臘對中國的倚重就愈發明顯。在2010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之時,中國出手相救,希臘總理因此在李克強訪問時表示,“我們不會忘記,中國在希臘債務危機最困難時期無私地跟我們站在一起”,中國與希臘是“彼此可以直視對方眼睛”的友誼。
中國“義”字當頭的舉動換來了希臘政府和國民的信任。2011年利比亞國內爆發危機,中國決定進行大規模撤僑行動,希臘為此開放了克里特作為中轉站,不到10天的時間內幫助一萬多中國人轉移,占到撤僑總數的三分之一。
再提“文明”
“包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崩羁藦?8日在倫敦金融城發表題為《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講,他認為“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倡‘和而不同’、但‘和為貴’的理念,與歐洲同時代先哲提出的‘和諧產生正義與善’的思想不謀而合。東西方文明雖然源頭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諧相處、包容互鑒的珍貴?!?/p>
李克強還引用孔子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民族血脈,成為中國人基本的處世之道,中國人沒有擴張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崩羁藦姷挠^點表達得十分自然和從容,但事實上很有針對性。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認為,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英國是工業文明的發祥地、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總理出訪英國、希臘,從人文和政治互信方面建設中國與西方關系,對建設更加美好的文明世界十分重要,意義已經超過了中歐關系。
在5月上旬,李克強出訪非洲四國時,就曾提出中非之間是“文明互鑒的關系”,在訪問英國和希臘時,“文明”仍是總理講話中的關鍵詞。從文明維度看待中國的對外交往,正持續作為一種成熟的外交姿態,契合著有關“道路自信”的論述,跟中國的國家實力一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作為一種文明而存在的中國,能否歷久彌堅、老鳳新聲?同樣作為一種文明而存在的歐洲,能否自足而包容?雙方都懷著樂觀的期待。
在外交策略之外,領導人的個人形象與魅力照例是媒體關注的“看點”。
6月17日下午,李克強與卡梅倫共同會見記者時,BBC的記者引用英國副首相克萊格對中國人權的指責,提問說“中國在人權領域可以向英國學習什么?”據駐英大使劉曉明介紹,面對刁鉆問題,李克強表現得胸有成竹,表示他上次訪英時曾見過這位副首相,對其觀點并不陌生,繼而話鋒一轉,強調中國將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憲法,中英建立了人權對話機制,兩國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可相互借鑒的內容就會越來越多。接下來輪到李克強選擇提問,他幽默地表示,“出于對人權和對女性的尊重,也點一名女記者提問”,現場爆發出會心的笑聲,氣氛恢復了輕容和融洽。英國媒體評論說,李克強的回答既闡明了中方立場,又“十分外交”。
事實上,李克強上任以來的歷次出訪都成了一次次展示中國領導人全新形象的契機,他的英文能力、脫稿演講、臨場應變、引經據典,都一改外國人對中國領導人“呆板”形象的認知,領導人的現代形象日益成為中國在外交舞臺的一張全新名片,這也是另一種“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