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汶澤先生因言樹敵的對象名冊一度星光熠熠,溫兆倫、容祖兒、黃秋生、劉德華、吳君如……今年以來,這本名冊呈無限擴大趨勢,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他們的共同身份是大陸網民。
娛樂圈不缺炒作,手段常出常新,往往是臺前吵得越兇,臺后樂得越歡。在注意力即金錢的年代,貽笑大方好過默默無聞一大截。
輪到兩部片子上映的杜先生頭上,沒人再會相信激怒網民是制片方的宣傳詭計。一部急急與男主角撇清關系,悔不該眼拙挑了“沒有藝德的演員”,另一部則由導演負責“賣萌”,在發布會上作拿扇擋臉狀,意指“不想看到那誰,不看就是咯”。
從龍套綠葉到喜劇紅人,杜先生40年的人生中相繼出現過7位數的欠債、米勒費雪綜合癥(一種罕見的、后天的多發性神經炎疾病,患者會出現運動失調,眼外肌麻痹等癥狀)以及專注搞笑后纏上身的“低俗”質疑,每一段都是勵志的“杜氏逆襲”。他很早就認識到自己帥度不及同公司的謝霆鋒,扮不了酷無妨,索性一頭往“俗”里扎,不問高雅,只管好笑,他的見解是:“表演(受不受捧),就跟泡妞一樣。美女身邊不都是帥哥,你總有優點吧,把它發揮到極致就行了?!?/p>
當無比接地氣的杜先生選擇與網民嗆聲,報復自會變本加厲。畢竟,后者見慣了他在屏幕上腆著肚子受氣挨揍,冷不丁被指責“自以為是”、“無理取鬧”,第一反應一定是“你?憑什么”,跟著便是抱團抵制加互相提醒“別不小心買了電影票”。
臉書與微博,這場唇槍舌戰不但隔空,而且隔墻,拷貝必走樣,你來我往之間,杜先生的原話“有時候,對于某些大陸網民自以為是的言論,大家不用太在意,其實他們并沒有多大的本事,只不過剛好夠錢去了個網吧而已”自動變體升級,成為攻擊力更強的“大陸網民沒本事,口袋里的錢只夠去網吧”。
互聯網掐架,誰認真誰就輸了。
這次事件之后,關于杜先生是否愛國難有定論,但“不瘋狂愛錢”的形象恐將深入圈內人的心田。至于他本人,則向來看不慣電影人圍著票房轉,“做電影再有錢也不能和李嘉誠比,如果你瘋狂地喜歡錢的話,為什么不做地產呢?我覺得奇怪?!?/p>
有人預言,口無遮攔的杜先生將成為新一劑票房毒藥,因為他把大陸網民得罪得太狠了,翻身難度頗大,也有人幽幽地問了一句,就算沒有這檔子事,小成本國產片又能賣座到哪里去呢?說到底,對觀眾而言,看或不看無所謂,重要的是有得選擇,就好像對杜先生來說,有無人挺不打緊,重要的是有地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