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在紀念館外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自傳里寫,波哥大的女人想和海邊的男人結婚,不為別的,就為了早晨醒來能看見海。馬爾克斯對波哥大的描述一點都沒錯,海拔2600米,經常陰天,隨時下雨,算不得好天氣。加勒比海邊就不同了,白天陽光烈得要吃人,傍晚天空藍得透亮,晚上涼下來,看什么都順眼。馬爾克斯喜歡海,也喜歡卡塔赫納。1948年,他從哥倫比亞國立大學轉入卡塔赫納大學,在里,他開始做記者,并利用下班時間寫成了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
卡塔赫納民居
我從相鄰的圣馬爾塔坐面包車過去,經過一些城鎮和村莊,最后停在了古城外。
卡塔赫納古城建于16世紀,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重要地盤。1984年,城墻和堡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正是這一年春夏,馬爾克斯再次回到卡塔赫納,寫出了《霍亂時期的愛情》。
傍晚在海邊散步的當地人
城墻依海而建,一條繁忙的柏油馬路隔開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跟那些遠離大陸的島嶼相比,海的顏色算不上清透,不過古城色彩斑斕,幾乎每一所民居的外墻都涂著鮮艷的顏色,陽臺、窗戶上到處是三角梅和一些不知名字的花。正值中午,古城很靜,只有幾個斜挎著泡沫箱賣冰水的小販在街上蹓跶。我去旅館放下行李,吃過飯,便往馬爾克斯的紀念館走去。
哥倫比亞女孩在拍寫真
2014年,馬爾克斯在墨西哥城去世,骨灰一半留在了那里,另一半回到了他寫作生涯的起點——卡塔赫納。紀念館沒有路標指引,規模也不大,除了一個小收藏室展示著作家曾經用過的物件便再無其他,倒是外面那個四面合圍的花園頗為靜謐。綠樹環繞,微風穿堂而過,馬爾克斯的銅像矗立在中央。據說這是一位英國雕塑家的作品,回到哥倫比亞的那一半骨灰現在就珍藏于這個“智慧的大腦”里。
花園中的雕塑
我在花園的長椅上坐了一會兒,便鉆進了紀念館的書店。雖然不懂西班牙語,但依稀能根據封面設計和為數不多認識的單詞判斷出書名。馬孔多是虛構的,但卡塔赫納是真實的。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馬爾克斯被聲名包圍。1984年,他回到這里尋找平靜。
城墻是卡塔赫納的棲息地
“在卡塔赫納生活時,我在早上寫作,到了下午就跑出去為我的兩座城市——現實中的城市和小說中的城市,切實地找尋一些地點?!?/p>
書店也有一些英文書,最后我挑了一本馬爾克斯的自傳《活著是為了講述》。很多年前看過這本書的中文版本,扉頁上這么寫:“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奔o念館外,傳來了馬車的聲音,這是卡塔赫納重要的旅游項目,我想起來紀念館的路上,一個賣帽子的小販曾攔住了我,他說,這是哥倫比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