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工人在車間做起了工間操。為了減少工人長時間工作的疲倦,不少工廠推出了工間操
農民進城務工是一場大型的遷徙。在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1987年外地勞動力首次超過本地勞動力。到了1998年,外來勞動力達到199.1萬人,首次超過東莞本地戶籍人口。城鄉之間的流動限制隨著改革開放而打破,老一輩的農民離開田地,最先進入城市,然后是他們的子女——農村孩子讀完初中,就可以進廠了。同鄉人往往形成連帶的關系,流向同一個地方。即便沒有人領路,車站也會把背井離鄉的人送到最需要人力的地方。
2013年10月21日,東莞市長安鎮一家鞋廠的打工者。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背井離鄉來到東莞打工
作家張彤禾在《打工女孩》里記錄了林雪的故事,她1990年從四川農村出來打工,“我去問賣票的,我應該買張去哪里的車票?賣票的說去哪,我們就去哪?!本瓦@樣,林雪“兩眼一抹黑”地來到了東莞,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70塊錢一個月。199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30元。對無數打工者而言,邁出家門、進入陌生的城市,是艱難的冒險,但同樣也是改變命運的契機。
東莞林立的工廠像潮汐一樣吸納了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把青春奉獻在流水線上。自從1978年第一家外資工廠香港太平手袋廠在東莞開設后,中國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歐美、日韓的鞋廠、服裝廠、玩具廠迅速在東莞生長開來。十年間,東莞就從一個農業縣變成了工業化聚集的地級市。1990年代,更多的制造業進駐東莞。東莞的4個街道和28個鎮各有特色,虎門多服裝廠,厚街以鞋廠而知名,石龍專攻電子信息產業。工廠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形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東莞工廠的業態發生了巨變。機械化和智能化帶來產業升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東南亞遷移,以前動輒數千人的大廠在東莞變得稀少。生產車間里,工人操縱機器的畫面替代了以往密集的流水線人工作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帶來了遞增的勞動力需求。截至2024年年底,東莞常住人口達到1057萬人,外來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七成。
2012年3月9日,東莞市長安鎮,皮革廠的一名員工把頭發做成“殺馬特”造型
流水線上的工人也在發生變化。即便工廠對著裝有統一規定,你仍然能在青年一代身上看到對個性的追求,或是染色的頭發,或是閃亮的美甲片,或是掛墜飾物的項鏈,不愿意讓自己淹沒在成百上千個背景相似的打工者之中。以往,打工者總是從一條流水線跳躍到另一條流水線?,F在,他們能看到一條更有尊嚴的上升通道,去做那個操縱機器的人。
2012年3月9日,東莞市長安鎮,一家電子廠流水線上的女工,身體與機器“融為一體”
2011年2月15日,東莞市大嶺山鎮,工人排隊等候應聘。招工代表逐一檢查應聘女工的手,確認她們是否有流水線工作經驗
2012年12月17日,東莞市長安鎮,趕著去上班的工人在路上邊走邊吃早餐
2012年3月9日,東莞市長安鎮,一名工人在觀看優秀員工榮譽榜。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廠通過多種方法激勵員工
2012年1月1日,東莞市長安鎮,來自湖南的打工者雷雙平在宿舍里寫下新年愿望?!霸诋愢l打工掙更多錢,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是很多打工者的心聲
2008年11月1日,東莞市清溪鎮,一對外來工夫婦租住在一間老房子里,將廢棄的廣告宣傳單做成了墻紙
2006年1月30日,東莞市長安鎮,一群打工者參加工廠組織的春節游園活動
2014年1月11日,東莞市長安鎮,相親會上自信的男青年和害羞的女青年
2014年10月27日,東莞市長安鎮,一家工廠在進行早課活動。許多工廠通過早課活動統一員工的生產理念,提高生產效率
2022年8月22日,東莞市萬江街道,女工在制作“大力神杯”。作為“世界工廠”的一員,她們參與了眾多世界品牌的生產
2023年11月8日,東莞市長安鎮,一家現代化的電子廠里,幾名工人同時管理著多條生產線。隨著智能生產設備的投入,流水線上不再人員密集
2024年5月28日,東莞市寮步鎮,工人正在車間檢測顯示屏,身后大型顯示屏的光映射在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