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6月21日
失意的高學歷精英
幾十年來,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是明確的:上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看著錢滾滾而來。然而,如今勤奮的年輕人似乎比以前的選擇更少了。在西方國家,年輕畢業生正在失去他們的特權地位。就業數據暗示了這種變化。美國22至27歲的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人群,其失業率歷史上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最近畢業生失業率上升是由那些首次尋找工作的人推動的。為什么高學歷精英會失去光環?也許大學的大量擴張降低了標準。如果象牙塔招收了能力較差的申請者,然后又沒有好好教導他們,雇主可能會逐漸認為普通畢業生與普通非畢業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匹茲堡州立大學的蘇珊·卡爾森和同事們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今許多學生實際上無異于文盲。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理解查爾斯·狄更斯作品時都感到困難。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畢業生數量與工資溢價之間幾乎沒的有相關性,大學工資溢價的變化主要“反映了需求因素,特別是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的步伐放緩”。用直白的話說,越來越多工作不需要你讀完大學才能做。雇主們也在減少對畢業生友好的行業的就業崗位。將這些機會減少歸咎于人工智能好像理所當然,但本文描述的趨勢在ChatGPT出現之前就開始了。
《紐約客》6月30日
北約現在到底算什么?
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玻璃鋼翼構筑的“攜手”象征,正被特朗普政府的戰略轉向撕裂。這座陳列著世貿中心殘骸的建筑曾銘刻聯盟最光輝時刻——“9·11”事件后29國踐行第5條款,幫助美國打反恐戰爭,而今卻見證美國要求盟國將軍費提至GDP的5%(當前僅11國達標)。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布魯塞爾講話剝去外交糖衣:“旗幟和演講擋不住子彈,美國拒當冤大頭(Uncle Sucker)?!倍頌鯌馉幊蔀閴嚎羼橊劦淖詈笠桓静?。當特朗普二度執政,戰略模糊轉向赤裸施壓,歐洲自救在倉促中啟幕。德國國會突破憲法債務上限,啟動二戰后最大擴軍,但馮德萊恩的8000億歐元歐盟防務基金難補核心短板——歐洲導彈產能僅為俄羅斯的15%,核保護傘更無法替代美國。歐洲能否避免淪為地緣配角,取決于未來18個月:德國空客導彈廠能否量產?法英“刺猬聯盟”能否在波羅的海筑起屏障?當特朗普用“賬單外交”戳破集體安全幻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正在還魂——主權國家自顧自的時代被迫重啟,而北約的存續或許將驗證一個冷酷真理:沒有硬實力的價值觀同盟,終是鏡花水月。
《大西洋月刊》7月
聰明人JD萬斯
2016年大選后,萬斯從一名溫和右翼回憶錄作家轉型為極端民粹主義政客。支持者稱,他因目睹特朗普扶助衰落的工人階級而向其皈依;批評者則指責他背叛初心,為野心向特朗普主義投誠。這像19世紀小說中的矛盾角色——狄更斯筆下的皮普或巴爾扎克的呂西安,一個被美國衰落史塑造的當代主人公。萬斯在俄亥俄衰敗鋼鐵小鎮經歷貧困、吸毒與家庭崩潰。他通過海軍陸戰隊和精英教育實現階層躍升,卻始終撕裂于兩個世界。進入耶魯法學院后,萬斯經歷社會學家所稱的“文明化磨難”:學習品氣泡水、辨識葡萄酒品類,要在印度裔妻子指導下掌握精英禮儀。2016年,《鄉下人的悲歌》的暢銷使他成為“白人工人階級代言人”,肩負向精英世界解釋故土之責。從特朗普的批評者到副手,萬斯的政治軌跡呈現了美國社會斷裂的縮影。他的轉型被賦予雙重隱喻:理想主義者的幻滅重生和野心家的道德背叛。其人生折射出全球化中美國工人階級的潰敗、精英統治的腐朽,以及民粹威權主義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