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地區《軍事審判法》完成修訂,并進行最后一撥移交案件及移監。這些案件包括“潛逃”的前臺灣陸軍連長林毅夫、臺灣軍情局女軍官葉玫等,當地司法機關擬繼續通緝。顯然,這次修法并未讓林毅夫長達二十多年的被通緝狀態結束。即便他曾貴為世界銀行副行長,臺灣當局也不會對其有任何的優待。
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從金門泅海約兩公里到廈門,投奔中國人民解放軍。彼時,林毅夫是臺灣陸軍284師851旅步5營2連連長,投奔大陸時不僅帶了個人證件,并且將所有能接觸到的機密文件帶走(包括金門布防圖和軍用通信密碼本)。金門防衛司令部立刻下令調整部署,短短一個月內,駐守大、小金門的5個師全部移防,通訊密碼本和金門作戰計劃都全部重新制訂。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叛逃曾是一種受到激勵的行為。如今,朝韓仍相互鼓勵對方人員過來投誠。例如,朝鮮人民軍總政治部敵工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策反韓國共同警備區的士兵。他們是極少數獲準可以和韓國士兵自由交談的朝鮮軍人。當然,這些交談都是經過訓練而且帶有目的的。其主要內容是相互關心,并且潛移默化地灌輸北方的社會制度。
同時,敵工部的軍人會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來煽動韓國士兵仇視美軍。他們甚至經常會贈送一些小禮物給韓國官兵。這些禮物一般由單位配發,主要是一些朝鮮的煙酒。韓國曾拍攝一部名為《共同警備區》的電影。該片講述的,是共同警備區內的兩名朝韓士兵發展出超越政治制度的友情,最終還因此引發一場迷霧重重的命案。這部影片通過講述特殊環境下的私人友誼,來表達南北方獨特的民族情感。然而,現實中如果發生類似事件,則可以肯定是朝鮮敵工部所為,很可能就是一個叛逃故事。
如果叛逃事件經常發生,那么很可能導致袍澤之間出現嚴重的不信任。因為任何叛逃事件,均會對同僚的晉升產生嚴重影響。即便最終證明自己清白,也會被反間諜部門反復拷問,輕則剝奪睡眠或無法正常休假生活,重則被嚴刑拷打。
為了避免出現此類情況,除了加強教育和監管之外,有關部門甚至對武器裝備做出一些技術上的限制。例如,朝鮮軍用飛機裝有一個可以控制油路的特殊裝置。如果飛機的飛行距離超過了設定的任務里程,或者地面指揮人員發現飛機偏離了原定航路有叛逃嫌疑的話,就可以控制飛機的供油系統進行斷路處理。飛機的發動機就會因為沒油而停止工作。然而,從技術上而言,這種裝置可以說是相當不“理性”——多了一個裝置,就會增加故障的概率。更何況這個裝置一旦失靈,則可能導致飛機無端斷油。也就是說,即便沒打算叛逃的飛行員也可能因為設備故障而從空中掉下來。更可怕的是,此類設備設計之初不僅會斷油,還會自動鎖定彈射座椅。一旦出現故障,飛行員連跳傘的機會也沒有。很多飛行員因為這個裝置而要求提前退伍,甚至發生了自殘事件。后來,此設計雖然被保留,但取消了鎖死彈射座椅功能。
叛逃這個問題,固然是任何軍隊和情報機構都需要提防的事情,但也不能為了防止叛逃而過度監督,否則會嚴重影響部隊的士氣。
事實上,叛逃事件往往隨著雙方的關系緩和以及經濟水平接近而趨于停頓。如今,在大陸和臺灣之間,除了少數被對方發展成為間諜的人之外,已經沒有帶著武器裝備直接叛逃的人員。而此類間諜也往往屬于相互利用的關系,因此即便被對方反特機構查獲,也不會承認他的作用,更不會有人費心去引渡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