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著名軍事評論員在電視節目中點評了有關霧霾的話題,他認為激光武器會被霧霾嚴重干擾。這番有替霧霾漂白嫌疑的言論,導致輿論一片嘩然。
在此類言論中,最站得住腳的似乎就是霧霾可以干擾敵方的偵察設備,因為空中能見度變得相當低下。但是,就筆者掌握的信息來看,霧霾天氣反而是技術水平較高一方的重大利好因素。因為技術水平較高的一方,往往擁有多種不同工作模式的偵察系統——不僅擁有一般的可見光光學偵察,還有熱成像、超光譜等多種不可見光的光學偵察設備。除此之外,現在毫米波雷達裝備也已經相當普及。例如,美國陸軍的AH-64D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就在其旋翼頂部裝有毫米波雷達。其配備的AN/APG-78毫米波雷達,能夠發現8公里外的地面小型目標。此類戰術偵察手段均不受霧霾天氣影響,且已經屬于西方軍隊普遍采用的偵察技術。
以筆者個人體驗為例,在一次狙擊武器測試中,由于霧霾的影響,能見度不到100米,當天日間射擊測試被迫取消。為了趕進度盡快完成測試,決定裝熱成像瞄準鏡直接進行夜間熱成像射擊測試。在這次測試中,裝備熱成像的狙擊武器系統不僅迅速發現了1000米外的目標,還成功瞄準并擊中了模擬人體靶的胸部。也就是說,裝備了熱成像瞄準系統武器的軍隊,在霧霾天可以在技術水平低下的軍隊10倍距離之外開火,而對方甚至連發現射擊對手的能力也沒有。這還是在中國熱成像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即可達到的水平,如果持有更為先進的西方武器系統,這種差距還會更大。
除此之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同樣可以有效穿透霧霾,完成對地面的成像偵察。除了美國軍方擁有多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之外,歐洲宇航局也同樣在2000年后開始規?;匕l射此類衛星上天,完成軍事、環境監測、地理發現和自然災害預警等多種任務。商業化的合成孔徑雷達,也已經成熟應用。例如,加拿大的Radarsat-2衛星精細模式達到了3m分辨率,具有一定的軍事偵察能力。德國的TerraSAR-X商用雷達、意大利的COSMO-SkyMed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等等衛星項目,其分辨率達到了1 m,已經具備了很高的軍事偵察價值。
鑒于西方國家的軍事聯盟和情報共享機制相當成熟,因此可以推斷現在可用于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的在軌合成孔徑雷達多達數十顆,幾乎可以24小時覆蓋中國全境。對于此類衛星而言,霧霾天氣毫無干擾作用?,F在唯一制約其情報研判能力的,就是專業情報判讀分析人員的不足。
以上技術均為可以無視霧霾的成像偵察技術,而以美國國家安全局為代表的信號偵察機構,更是可以藐視任何霧霾的干擾。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監聽破譯和網絡戰等手段進行偵察工作。在此類言論中,另一個觀點則是霧霾將會影響激光武器的效能。引導武器精確打擊目標,是激光技術在武器系統上最大的應用。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就已經意識到,爆炸和武器發射引發的地面煙塵會干擾激光武器的使用。因此,除了提高激光的工作效率之外,美軍開始大面積使用GPS、慣性制導、紅外成像和毫米波引導等方式工作的精確制導武器。
美軍如果連續多發導彈攻擊同一個目標的話,那么僅有首發導彈會采取激光制導的方式,其他后續的導彈則采取GPS定位或者紅外成像等方式完成攻擊。這種戰術安排就是為了避免首發導彈命中目標之后產生的爆炸煙霧影響后續導彈的激光制導。即便在北京PM2.5指標爆表的今天,筆者日常使用的激光測距機測距性能也僅僅下降了20%左右。而這臺奧地利公司生產的測距機,只是一臺民用級別的低功率測距機。軍用級別的測距或激光引導設備,具備更強的煙塵穿透能力,所以霧霾對激光指導武器的干擾作用恐怕不像國內評論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