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otx7r"><sub id="otx7r"></sub></s>
    <ol id="otx7r"></ol>
  • <strike id="otx7r"><blockquote id="otx7r"></blockquote></strike>
    1. <strike id="otx7r"></strike>

      <strike id="otx7r"></strike>

        沙龍 “鷹”與“鴿”的反差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陶短房 日期: 2018-01-03

        1月11日,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病逝。他是當代以色列最知名,也是爭議最大的政治人物。這位“獅神”(沙龍名字“阿里埃勒”的希伯來語原意)究竟是一只戰鷹?還是一只和平鴿?抑或是二者的合體?

        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是當代以色列最知名、也是爭議最大的政治人物:有人說他是“屠夫”,是“推土機”,是戰爭狂人;也有人說他是“最能打交道的敵人”,是“保護者”,是“能帶來和平的現實主義政治家”。

        1月11日,沙龍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市郊的一家醫院病逝。針對他的評價趨于兩極,始終無法統一起來。

        這位“獅神”(沙龍名字阿里埃勒的希伯來語原意) 究竟是一只戰鷹還一只和平鴿?抑或是二者的合體?


        1948年,19歲的沙龍


        1953年,沙龍(后排左二)創建并率領“101”特種部隊


        “受傷的戰鷹”

        “兵者危事?!?沙龍體會到的則是“輸不起”,一旦戰敗,人口只是阿拉伯人零頭、幾乎全無戰略縱深的以色列,就將面臨滅頂之災

        自1948年5月14日建國當天就卷入第一次中東戰爭起,以色列這個國家始終處于戰爭或準戰爭態勢。不論左翼或右翼,自由派或保守派,幾乎沒有哪個以色列的知名政治家和戰爭無關。

        曾和沙龍同屬右翼利庫德集團、號稱“以色列最頑固政治家”的前總理沙米爾,曾從政壇神秘消失長達10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秘密出任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要職,最高官至副局長,是針對阿拉伯國家一系列“秘密戰”的實際主持人;和沙龍在政治色彩方面屬于“敵人”的前總理拉賓,從政前則是以色列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他擔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在短短6天內擊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占領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但這些人在戰場上的名聲加起來,恐怕也沒有沙龍一個人大:作為以色列最早的傘兵指揮官,他被譽為“特戰之父”;1967年的“六日戰爭”,身為師長的他幾小時就奪取了西南半島南線阿基拉赫陣地,為以色列的速勝立下頭功;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初戰不利,沙龍不惜犯上,率領裝甲師大膽穿插,偷渡蘇伊士運河,切斷埃及第三軍的退路,迫使埃及退出戰爭;1982年黎巴嫩戰爭,身為國防部長的他,策劃實施了一場針對敘利亞-巴解聯軍的“代差突襲”,打敗了當時中東地區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敘利亞軍隊,并將巴解武裝驅逐到中東北非各國。

        然而,正如一些軍事分析家指出的,和達揚、拉賓、巴列夫等以色列名將不同,沙龍是一位軍事生涯中屢受挫折的“受傷的戰鷹”:以阿戰爭史上,第一次以色列人的慘敗——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米特拉關口之戰,就是沙龍指揮的;在接受外國媒體采訪時,他坦承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當時還是連長的他受命攻打由約旦軍隊駐守的萊特龍要塞,結果大敗而歸。

        “兵者危事”。晚年的沙龍經常嚴厲抨擊自己昔日的利庫德集團盟友,指責他們“無視戰爭風險而一味窮兵黷武”,甚至不惜退出利庫德集團,和昔日政敵另組“前進黨”。這和他本人曾在戰場上受挫,能更真切體會到戰爭的危險不無關系。無獨有偶,身為左翼的拉賓,當年曾帶頭屠殺巴勒斯坦人。在“六日戰爭”中,他揮軍占領耶路撒冷老城后,登上希伯來大學斯科普斯山頂發表演說。其挑釁性質比沙龍的2000年阿克薩清真寺之行有過之而無不及。拉賓也同樣是在飽經戰火后轉而領悟并追求和平的。

        所不同的是,拉賓體會到的,是以色列“贏不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本小利薄,得不償失;沙龍體會到的則是“輸不起”,百戰百勝不過勉強維持生存,一旦戰敗,人口只是阿拉伯人零頭、幾乎全無戰略縱深的以色列,就將面臨滅頂之災。


        1967年,沙龍(中)作為某裝甲師師長率部參加了 “六日戰爭”


        1973年,沙龍(中)指揮了越過蘇伊士運河軍事行動


        個性和現實的沖突

        沙龍不僅是個性鮮明的猶太人,更是具有現實主義頭腦的政治家。他認識到,把太多注意力凝聚到“安全”二字上,結果反倒丟了安全感

        作為俄羅斯猶太移民的后裔,沙龍繼承了二戰后東歐猶太人的一切經典屬性:頑固的復國主義理念;對土地的珍愛和忠誠;對《舊約》中猶太圣地的崇拜和迷戀;對他人、尤其是阿拉伯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在定居埃及開羅期間,沙龍的母親、一個傳統派猶太復國主義者曾多次寫信給他,再三提醒他“不要相信阿拉伯人,永遠也不要相信”;他本人也屢屢對西方記者表示,以色列人無法信任阿拉伯人——“他們至今都不承認以色列有權存在,我們怎么敢信任他們?!彼€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和巴勒斯坦人“以土地換和平”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巴勒斯坦問題根本就不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事,而是以色列人和所有阿拉伯人之間的”——更麻煩的是,這些阿拉伯人之間既意見不同,又互不服氣,且總是在談判中隱在幕后,讓自己在巴勒斯坦人中所扶持的代理人做喉舌。這樣一來,即便巴勒斯坦人答應些什么,最終也很少能兌現。

        眾所周知,東歐猶太人是近現代史上受傷最重的族群,曾在二戰中遭遇納粹屠殺,被剝奪了世代相傳的財富和住所。他們沒有國籍,沒有土地和家園,過著顛沛流離、擔驚受怕、骨肉分離、朝不保夕的日子,被昔日的朋友出賣,被曾經的“祖國”拋棄。因此,他們對定居點的感情是執著的,對以色列立國的信念是堅定甚至偏執的,對阿拉伯人的不信任,是近乎本能的。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解出身農場家庭、日常生活中對鄰里和藹可親、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充滿熱愛的“好人沙龍”,何以上了戰場,就成了睚眥必報的“推土機沙龍”。1953年,還是一個傘兵軍官的他,一手策劃了約旦“基布亞村屠村事件”;1982年,已是國防部長的他,又授意黎巴嫩薩布拉和夏蒂拉難民營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大屠殺。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沙龍對希伯倫、內扎利姆等猶太定居點近乎狂熱的堅定捍衛;就能理解他何以對伯利恒等《舊約》上與神跡相關的地點感情特殊,并在2000年9月近乎“政治挑釁”地執意參觀阿克薩清真寺。盡管這些所作所為與“和平鴿”的形象大相徑庭。

        但正如英國《每日電訊報》所指出的,沙龍不僅是個性鮮明的東歐猶太人,更是個具有現實主義頭腦的政治家。在漫長的軍事、政治生涯中,他逐漸認識到,以色列人建國后把太多注意力凝聚到“安全”二字上,結果反倒丟了安全感,在短短半個多世紀中接連遭逢了5次地區性戰爭,和無數次沖突、恐怖襲擊。因為以色列是“阿拉伯世界汪洋中的一葉孤舟”,在這樣惡劣的地緣政治形勢中,一味用武力追求安全,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在政治生涯的最后階段,他從傳統右翼轉向中間派并且大聲疾呼,力圖讓右翼中昔日的老友們清醒過來——以色列不可能永遠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維持占領狀態,因為阿拉伯人比以色列人出生率高很多,繼續維持代價高昂的占領,是不符合以色列利益的。

        正因為既具備突出的個性,又極富現實主義的頭腦,他既是“鷹”,也是“鴿”:本性好戰,也善戰,但現實的生存需要,和敏銳的政治眼光,讓這位“以色列戰神”在晚年越來越愿意選擇不戰。

        1981年,沙龍被任命為國防部長


        2001年2月6日,沙龍首次當選總理


        自我修正的勇氣

        在擔任總理期間,昔日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沙龍推土機”,卻隆隆駛向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去清除拒不拆除自己家園的猶太“釘子戶

        這位“鷹”與“鴿”合體的政治家最為人稱道的,是自我修正的勇氣。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以色列建國的過程,就是猶太人不斷在巴勒斯坦故地興建定居點、和巴勒斯坦人爭奪家園的過程。但以色列建國后,采用政策扶持手段從世界各地繼續招徠猶太移民,并在約旦河西岸、尤其在加沙地帶大規模武裝定居安置,卻是從1977年10月開始的。其始作俑者正是曾任建設和住房部長的沙龍。直到2001年初競選總理之際,他還堅持“某些猶太人定居點是絕不能放棄的”、“放棄它們就等于放棄以色列的生存權”。

        但當他逐漸認識到,“孤島”般的猶太人定居點,非但不能增加以色列人的安全緩沖,反倒隨時會成為戰爭導火索時,他就迅速轉變為最堅定的定居點拆除者。在他擔任總理期間,昔日當住房部長時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沙龍推土機”,卻隆隆駛向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去清除拒不拆除自己家園的猶太“釘子戶”??ǚ栠_羅姆等猶太定居點,連同猶太教堂、住所、堡壘,一并被其建造者兼保護者沙龍親手推倒。甚至曾被他稱作“永遠不能放棄的以色列命脈”的內扎利姆,也未幸免。

        黎巴嫩《中東日報》曾感慨,雖然沙龍是“夏蒂拉屠夫”,是猶太定居點的締造者,但“惟有這樣一個人,他親口說要取消定居點,就一定會取消”。沙龍始終是阿拉伯人的敵人,卻是一個可以打交道的敵人。

        沙龍曾被媒體責問“缺乏戴高樂將軍放棄阿爾及利亞的壯士斷腕勇氣”。對此他反唇相譏,指出阿爾及利亞和法國隔著地中海,壯士斷腕不至于傷筋動骨,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緊密相連,一旦退讓,猶太人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直到就任總理前夕,他還揚言,對巴勒斯坦人的讓步“不能越線”、“給予他們可以,但不應超過最少的量”。但隨著認識的變化,他的那條“線”從當選總理之初的“交還被占領土42%”,到“允許巴勒斯坦人自治”,直至2005年帶著八千多猶太定居者從加沙單方面撤離。

        當然,他最重大的自我修正,是晚年對自己政黨的揚棄——拋棄一貫的右翼立場,轉而自組前途叵測的中派新黨。由于不久他便中風昏迷,所組的“前進黨”也因此元氣大傷。

        沙龍的推崇者認為,他的政治色彩往往隨著其對以色列安全形勢判斷的變化而變化,出發點總是以色列的安全。反對者則認為,他不過是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罷了。這些相反的評價,實際上都是對的:對于每日都籠罩在生存壓力陰霾下的以色列人而言,又有什么比安全、比保護者美國的態度更現實呢?

        如今以色列政壇再無沙龍這樣的人物:富有爭議卻廣受倚賴,處處樹敵卻成為各方都愿與之打交道的人。在2001年的總理選舉中,他獲得了62.4%的支持率,創造了以色列的選舉紀錄。

        他不是《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所形容的“以色列的尼克松和德克勒克”,因為他既沒有像前者那樣在戰場上蒙受戰略性失敗,也沒有像后者那樣,讓自己的民族成為國家轉型后的失意者。

        沙龍就是沙龍,一個骨子里推崇戰爭,卻務實地謀求和平的復雜人物。






        沙龍


        沙龍語錄


        軍旅篇 

        “鉆出地堡吧!傻瓜們!看看我是怎么進攻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在進攻埃及時,一顆炮彈炸得沙龍匍匐在地,頭部血如泉涌。他從沙地上爬起來,在無線電中公然同要求其撤軍的上司叫板。 


        政治篇 

        “有時候我們得幫萬能的主一把?!?nbsp;

        ———沙龍于2004年4月告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他已經收回了早些時候“不傷害阿拉法特”的承諾。此前,布什曾建議:“難道我們不應該讓萬能的主來決定他的命運嗎?”


        家庭篇 

        “嗨,你好,我叫阿里埃勒·沙龍,我曾見過你?!?nbsp;

        ———1947年,一句直截了當的開場白拉開了沙龍與第一任妻子戈莉的愛情序幕。 


        抉擇篇 

        “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加沙。那里有上百萬巴勒斯坦人,他們生活在仇恨之中。60年前,我就開始為以色列服務,我已作出過成百上千個決定,有些決定關系生死。但我今天作的決定卻是我政治生涯中最困難的一個?!?/span>

        ———2005年8月15日,沙龍毅然命令以色列軍隊從占領了38年的加沙地帶撤出,從而把自己一手締造的以色列定居點親手摧毀。他將撤離加沙形容為自己政治生涯中最難作的一個決定。


        幽默篇 

        “沒有適合我這個尺碼的防彈衣?!?nbsp;

        ———當被問及是否穿有防彈衣以防備暗殺時,身軀龐大的沙龍毫不在乎地開起了玩笑。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36期 總第836期
        出版時間:2025年06月30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无码中文字幕人成电影|无遮挡日本H熟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色a在线观看|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s id="otx7r"><sub id="otx7r"></sub></s>
          <ol id="otx7r"></ol>
      1. <strike id="otx7r"><blockquote id="otx7r"></blockquote></strike>
        1. <strike id="otx7r"></strike>

          <strike id="otx7r"></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