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新年談話,強調“奪回強大日本的戰斗才剛開始”。近年來,一些媒體一直在炒作日本軍備威脅。然而,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日本這些年的武器升級和裝備研發,仍屬于舊有戰略指導思想下的延伸產物。
例如,日本最新裝備部隊的13式輪式戰車,國內媒體普遍將其夸大為應對釣魚島爭端的陸戰武器。實際上,這種戰車雖然相當先進,卻在設計之初并未考慮渡海作戰性能,并不是一種適陸戰隊的武器。這款戰車最初的研發方案,基于當時日本積極參與國際維和以及反恐戰爭的指導思想。其主要戰術特點是:能夠通過大型運輸機部署在海外;擁有較強的火力可以對抗老舊的蘇制坦克;對輕步兵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然而,這款輪式戰車在遂行奪島行動時極不合適,容易陷入泥漿。這是一款非常適合維和及反恐作戰的輕型突擊戰車,不具備在高強度戰爭中獨立作戰的能力。
去年下水裝備自衛隊的“出云”號軍艦,設計指導思想也同樣不利于登陸作戰。由于這艘軍艦根本沒有投放氣墊登陸艇的能力,因此只能對釣魚島一類的目標用直升機投送兵力,限制了其多種戰術攻擊手段。從設計上來看,“出云”號更適合搭載多架反潛反水雷直升機,配合美國海軍主力執行反潛反封鎖戰斗。這與日本此前奉行的專守防衛戰略定位基本相符,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協助者,而非獨當一面的方面軍。
日本未來要想真的實現安倍“強軍強國”的目標,需要在裝備方面進行極大的調整。那么,現階段日本最需要加強的武器裝備是什么呢?
首先,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斗機在中等距離空中作戰的能力普遍滯后。由于其裝備的F-15戰斗機屬于比較老舊的型號,只能發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麻雀”導彈,每次只能攻擊一個目標,并且需要持續用戰機對其進行雷達照射。如果遭遇中國裝備主動雷達制導的中程空對空導彈攻擊,這種攻擊模式將會非常被動。
日本的另外一項裝備短板,是缺乏先進的制海武器。日本現役的ASM-2反艦導彈為上世紀80年代末期研發,技術水平已經落后于中國最新裝備的先進反艦導彈。事實上,日本早已研發了ASM-3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只是由于預算問題一直未大規模裝備自衛隊。
同時,日本的武器發展長期遭到美國的壓制,缺乏遠程攻擊武器。在這點上,日本的實力甚至不如韓國和中國臺灣軍隊的水平。
如果日本真的計劃直接抗衡中國軍隊,那么遠程對海及對陸攻擊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從技術上來說,只要在政治上松綁并且投入足夠的預算,那么完成此類武器的研發和裝備,按照日本的工業基礎,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如果日本需要在短期內裝備,也可以與美國商討購買“戰斧”導彈作為應急需求。當然,這必然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將來日本需要同時保養兩種不同制式的武器。
從經濟的角度而言,現階段日本購買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也許是最為劃算的辦法。畢竟,自行研發的成本過于高昂,而且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數量有限。從經濟結構上而言,此類導彈武器的研發,對于帶動日本現有國內工業產能的作用不大。
當然,作為二戰中的太平洋對手,美國對日本的提防一直未曾放松過。出售大量的進攻性武器給日本自衛隊,也是極為敏感的國際政治問題。在現階段,美國很可能采取“臺灣模式”,來對日本出售攻擊性武器——出售武器并且培訓使用者,但是維護和保管由美軍負責。這樣日本僅能在美國同意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武器。